佳忆
12回答
压力大的时候怎么能放松下来……
9温暖
12条回答
意识到压力大就是改变的开始,因为压力太大会让我们的效率降低,对身体也会有伤害,所以需要及时调整,调整既可以是心理调整,也可以工作生活的调整,比如可以降低一点要求,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可以给工作生活做一点减法,不要把自己的时间填的太满。
身体和情绪外发出信号提示你该关注它们了。
可以做做解压咨询。
50"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放松的方法,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做哪些事情最放松,可以去做一下,比如写字,画画,自由书写等等,或者找人聊聊,也是很好的宣泄方法,同时还可能启发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运动也是很好的减压方法,因为运动可以释放一些让人放松的物质,或者还可以转移注意力,暂时离开让你有压力的环境和人,当然啦,自己还是解决不了的时候,可以来这里找个咨询师聊一聊
找一个安静的环境,舒适的坐着,关注呼吸,觉察思绪。接纳在这个过程中的情绪,感受自己的身体。身体放松了,压力自然就减下来了
深呼吸…… 然后,想象面前站着的,是压力。 对它说: 压力,你好大啊!
从感受自己的呼吸开始,可以有意识的先做几个深呼吸
当下可以随时进行正念冥想或放松训练。短期处理,需要了解压力来源,优先解决来源问题。长期需要认识自己的人格特质是否压力易感。但是适度的压力也有利于个体成长。
佳忆
1年前
怎么正念
唐建刚
咨询师
1年前
可以试试正念。 也可运动等。
可以试试正念。 也可运动等。
相关问答
#前几天聊了《何谓观自在?》,今天来聊一聊“度一切苦厄”。凡俗之人对佛法感兴趣之始往往自己处在逆境之中,困境之中,希望借此脱困。网上经常有人说念了无数年的佛经,做了很多好事,捐了很多钱,为啥人生还是如此不顺,故有些人说佛法没有用,骗人的,甚至调侃“穷人越拜佛越穷,富人越烧香越富”,佛法是为富人所设等等之类的。有些从原来笃信变成怀疑甚至敌视的也有。 为什么这样?理由很简单:未进寸步,未得“般若波罗蜜多”自然没有任何改观。用功利心去理解“度一切苦厄”“真实不虚”,自然只能看到所谓的有用。心经开篇说的很清楚:“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当拥有“般若波罗蜜多”就可以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拥有这等智慧自然有能力度一切苦厄。  俗话说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念经也罢、财施也好,目的是为了增“般若波罗蜜多”。一个人一旦拥有“般若波罗蜜”,自然就不可能有苦厄了。但是很多人念经礼佛的目的不是为了“般若波罗蜜多”,而是为了避免苦难,为了获得好运、好报等等好处,这有些交换的味道在,也就是我付出,自然得给我回报。终其经年,其心仍困其中,未得寸进。一座塔楼最引人注意在七层,但不可能只要七层。没有前面的六层和地基哪有第七层啊。 同样没有“般若波罗蜜”,怎么可能度一切苦厄呢?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何谓观自在?》提到的,连自己都看不清,那修行到底在修什么?念佛也罢,打坐也罢,参禅也罢,首先得先找到自己,找到用功的落脚点,才能下苦功。连自己都没找到,怎么下苦功?这好比在寻兔角,久寻而不得。怎么找到自己,在《何谓观自在?》已经提到过,这里不展开。看完《佛陀在菩提树下静坐七天七夜,悟出什么?》,就知道我要讲的第三点是什么了。 前几天看到好多人在晒自己坚持多年的抄经的作品,说自己已经写了多少天、多少篇等等。我看到底下赞美无数,长叹一句:何苦寻兔角。一个孝子将自己怎么对父母尽孝一点一滴经常向大家述说,这是真孝,还是想让大家知道自己孝顺,得其孝名呢?我想道理应该一样吧。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什么意思?# 3个回答
#夫妻之间# 21个回答
相关话题
#感情那些事# 3488926个回答
#人际关系# 1617051个回答
#压力太大怎么办# 1121112个回答
#职场二三事# 351118个回答
#个人成长# 4562473个回答
#抑郁求助# 325566个回答
#焦虑怎么办# 601027个回答
#心理咨询# 1339414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