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s
史冬英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
|持证10年
山西省 | 晋中市
4.9
婚恋情感
家庭矛盾
服务人数
242
多次复购
62%
平均时长
3
长程个案
17
资质认证
无条件更换咨询师
担保交易
咨询预约
立即倾诉:
3 元/分钟
下载APP享受更多优惠
立即咨询
预约准则
如遇咨询师变动会以短信通知,请保持手机畅通如要取消,请及时和客服取得联系
方案
9.0折
中短程咨询
¥216 ¥240 /次(60分钟)10次起通话
预约
9.5折
短程咨询
¥228 ¥240 /次(60分钟)6次起通话
预约
8.3折
长程咨询
¥199.2 ¥240 /次(60分钟)20次起通话
预约
简介

【个人介绍】

2015年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

2015年至今一直从事专职心理咨询工作,以认知行为和NLP心理咨询为主,结合精神分析等其他技术,通过调整认知、改变思维框架,快速改善来访者的主要心理困扰。

工作方向包括婚姻家庭、情绪情感、人际关系、个人成长、青少年心理和亲子关系咨询。

20197月入驻情说平台,个案数百例。

【受训经历】

2015年通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培训和考核;

2015年至2017年完成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业;

2017年认知行为咨询技术培训

2018NLP重塑心灵工作坊

2018年至2019年精神分析、焦点分析、家庭咨询、叙事咨询、沙盘游戏理论及实操培训

2020年至2021年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系统培训

【工作人群】

青少年、成人

【咨询风格】

温暖、包容、冷静、敏锐、思路清晰

【对来访者说的一句话】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咨询师,我愿用真心和专业给你无条件的关怀与支持,并与你一起见证成长的奇迹。

资质认证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咨询师史冬英的职业证书
擅长领域
婚恋情感、 家庭矛盾、 个人成长、 亲子教育、 人际职场、 情绪压力
累计个案时长
1117.30小时
文章
暂无文章
展开更多文章
问答
可以用分期12期买手机的吗。选择分期得还上。到期得还。如果还不上还是不要分期。纠结。
史冬英
史冬英
咨询师
1天前
最好是不要透支消费。

展开更多问答
用户评价
评分
4.0
全部(5)
很专业(0)
态度很好(0)
和蔼可亲(0)
效果明显(0)
耐心(0)
反应迅速(0)
我123
谢谢老师陪着我去看望小时候的自己,今早上摸着孩子的小脚丫心里感慨良多,仿佛看见小时候怎么也砸不开门被惊恐和绝望吞噬的自己,我以一个大朋友的形象在她身边,告诉她不要怕,以后的她生活的很幸福甚至还有了自己的小宝宝,小宝宝也很幸福。在我的宽慰陪伴下,逐渐的抚平小朋友的恐惧和躁动的情绪,然后我的心胸好像变得很宽,宽到小朋友走进来,此刻我们彼此融合,心里暖洋洋的,眼泪流下来,心却没有痛。 无比感谢老师,感谢您的陪伴,耐心,以及温柔的声音慢慢流淌进咨询者的内心,去发现,去滋润,去呵护,让它茁壮成长。也非常感谢老师让我明白,疗愈的终点不是“他救”,而是“自救”,在这个过程中,有老师的参与,我们不怕。
24-11-14 08:51:42
山百合
第2次下单
第一次连线,老师的专业水平出乎我意料,好评!
24-11-02 23:43:22
我123
第14次下单
百分百好评!多次请教咨询的好老师!希望能帮助更多人,也希望自己快速成长强大起来~ 爱你!
24-10-18 18:14:59
Master
第1次下单
很不错的老师
24-10-18 00:00:17
阿珲
很好,很好的老师。盯着手机看了很久,都想不出,能用什么语言来表达老师对我的治愈和帮助。
24-09-05 15:21:22
16页 ,到第 确定
动态
史冬英
深陷关系问题困扰的人可以试着做好以下“三离”,帮助自己脱落苦海。 1、分离。 心理学家阿德勒就非常主张“课题分离”,也就是分清楚事情的责任人,然后各司其职,而不是相互纠缠。 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总是喜欢混淆责任,自己把自己该承担的责任推给别人去负责,而对别人的事却总喜欢插上一脚,结果让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 举个例子。很多家长都很喜欢管孩子的学习,结果孩子的学习不但没有变得更好,反而出现了厌学的情况。这就是家长没有做好课题分离的结果,学习是孩子的事,除非孩子求助,家长就应该让孩子自主完成他们的学习任务,过多地干涉只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动力,并产生不必要的亲子矛盾。 2、远离。 不得不承认,有的关系或问题的复杂和困难程度是我们自身没有能力处理的,那么远离这个混乱的局面,就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距离。 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你会发现,有些事情如果用当下的视角是没法处理的,但如果你能够站在更高的层次,或者用未来发展的眼光再看,这件事就变得可以操作了。 这就是距离,所谓当局者迷,当我们面对问题找不到突破口的时候,就需要想办法让自己与这些事物拉开距离,这时你也许就能豁然开朗。全文

史冬英
如果一个人总感觉焦虑,那么从本质上来看,是因为我们总想按照一个理想的、超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越是对标这些样本,我们就越是感觉差距很大,无从下手,焦虑也就在所难免了。 可能我们很多人是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立大志者得中志,立中志者得下志,立下志者不得志。不能说这句话不对,只能说我们得看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果你本身内心强大,那没有问题,但反之,你只会被这“伟大的”梦想压垮。 试想一个小婴儿学走路,他肯定不会想我要走成什么姿势、什么气质,他觉得能稳稳地迈出一步就很开心,很有成就感,于是每个身体条件正常的孩子都最终学会了走路。 所以我们真的可以借鉴小婴儿的例子,让自己从焦虑中摆脱出来。 每当你焦虑时,你就可以尝试把那个高不可及的目标扔得远远的,然后开始回答这4个问题: 1、我想去哪里(方向)? 2、我现在正在做什么? 3、我所做的是否在帮助我接近那个地方? 4、如果不是,我可以做什么调整? 这才是着眼于当下,立足于自身的思考模式。 你要牢记,你就是你,你不需要活成谁,或者活成谁期待的样子。按照你的节奏走吧,路虽远,行则将至。全文

史冬英
面对失去,很多人想到的是珍惜,只是很多人并不理解该怎么珍惜,以及珍惜什么。 举个例子。一个女孩失恋了,她开始疯狂地想念男朋友曾经对她的好,并且下定决心,如果男生再给她一次机会,她一定好好珍惜这个男孩。可是不论女孩怎么努力,男生都没有再给她机会,于是女孩就走不出来了,觉得上天不公平,男生太绝情,不是说“只有失去,才能学会珍惜”吗?为什么没有人给她这个机会呢? 这个女孩错了吗?是的,而且她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她其实并没搞清楚真正该珍惜的是什么。 当我们面对失去时,很容易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已经失去的人或事上,比如这个女孩就把注意力放在了前男友身上,还美其名曰珍惜。但其实真正应该被珍惜的是现在依然拥有的,因为失去只是一次体验,一段记忆,或者一个教训,你已经不可能再改变什么,而如果你开始珍惜现在的人和事,他们是真的会因此变得不同的。 所以,面对失去,我们其实应该学会两件事,除了珍惜,还有放下,放下失去的,珍惜还拥有的,唯如此,人生才能滚滚向前。全文

史冬英
感觉付出得不到回报,可能是很多人亲密关系失败的原因,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答案很简单,就是不付出。 先说第一个误解——不付出等于自私或不爱。 实际上付出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就是你是否能够感觉到自己是在付出,一旦有这种感觉了,你的付出恐怕就不叫付出,而叫牺牲了。 举个例子,你顺手给别人指个路,给拾荒的老人一个面包,你确实付出了时间或者金钱,但你会有感觉吗?你会一直记得吗?当然不会,因为这是你心甘情愿的,而且是你举手之劳的事。相反,如果你总感觉自己付出了很多,那就说明你已经不愿意了,而且也不是顺手就能完成的了,换句话说,这时已经超越了你能付出的限度,再勉强自己做,就是牺牲/透支自己了。一旦进入牺牲的状态,你的心态必然失衡,开始计较得失,期待回报,但这又取决于对方,所以你失望的概率就很大,委屈和愤怒也就随之而来了。 再说第二个误解——如果我不付出,孩子/老公/父母怎么办? 这是很多人不能放弃付出的理由,但这也是不成立的,因为我们只要做个极端的假设——你死了,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照常运转,可能你所说的人会不适应一段时间,但很快他们就会有自己的生活。 这可能让人很扎心,但事实就是如此,你不能放弃付出,其实你只是在满足你的自恋——我是有价值的,别人是离不开我的。换个角度,在付出和自我否定的痛苦中,你选择了前者,因为后者你更无法接受,也就是所谓的“两害相权取其轻”。 所以你明白了吗?爱必然有付出,但付出不能超过自己所拥有的,否则就会透支,会被反噬。如果你担心不付出会被别人不喜欢,那么你需要做的是自我成长,提高你方方面面的价值,而不是只能对别人好。其实别人并不需要你如此付出,你只是感动了自己,别人未必领情,更何况你还想用付出来“绑架/控制”对方,那么别说回报,不恨你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全文

史冬英
这是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名言,这句话不是字面意思,不是说别人都是坏人,要害你,而是说你一旦不能成为自己,而不得不活在他人的评价里,或者他人的意志里,你就会承受如地狱般的痛苦。 这句话其实阐明了一个事实,世界无非关系,而关系又是最困难的事。只要身在关系中,人就几乎不能完全不考虑他人,我们都会下意识地想要被他人喜欢,或者想要把他人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结果就是我们都失去了自己本来的样子。 虽然心理学家阿德勒鼓励我们要拥有被讨厌的勇气,但它背后的意思也就是说自由是有代价的,你要完全不在乎他人,活成纯粹的自己,那本身就是很令人恐惧的,因为那也意味着彻底的孤独。 那么既离不开关系,又不能太深入关系,我们该怎么办呢?答案或许只有两个字——接纳,也就是允许一切自然发生,该待在“地狱”的时候就承受其“油煎火烤”,该孤独的时候就享受自由的时光。事实上,人生最痛苦的或许不是身处怎样的困境,而是非要逆势而为,正所谓“痛苦并不苦,抵抗痛苦才让人苦不堪言”。全文

史冬英
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总结了3条心理学基本原则,可以帮我们更容易地理解很多心理学概念。 第一条基本原则是,一个人的外在世界都是内心世界的反映,也叫作构造原则。理解这条原则的意义在于,我们将不再固守对世界的认知,从而改变我们与这个世界的相处模式及感受。举个例子,你给张三发消息,他没有及时回你,那么你既可以理解是他不在乎你,也可以理解是他没时间回你,同样一件事,不同的认知会带给你不同的感受,你相信什么,你的世界就是什么样子。 第二条原则是,外界环境会对一个人起到塑造和影响的作用,也叫作调节原则。这条原则的意义在于,我们反过来也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来改变我们的心理状态。举个例子,你的爸爸妈妈总是习惯贬低你,挑剔你,你尝试努力去成为他们喜欢和满意的样子,但最后都是失望,这时你其实可以选择放弃,在内心离开这个糟糕的原生家庭,而不是一条道走到黑。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和第一条原则是不是矛盾了呢?其实并没有,它们是两个不同的角度,或者说是解决问题的两个途径。 以爸妈的例子说明,用第一条原则处理,你既可以认为爸妈是在贬低挑剔你,也可以认为他们是在鞭策你进步,你相信什么,就是什么,但选择相信什么,带给你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用第二条原则,如果你相信爸妈就是在贬低和挑剔你,改变环境,离开或者保持距离也可以有效地帮到你。 第三条原则是,一个人的内在一定会通过某种方式向外表达,也叫作频道原则(我认为这个频道不太形象和准确,我只做解读,不再重新定义)。这条原则的意义在于,我们需要明白,我们的想法、感受等内心的东西都会在行为上有所表达,它会像往水中投下一枚石子一样产生涟漪,影响你身边的很多人和事。举个例子,你内心如果有很多愤怒,你就会有很强的攻击性,让你周围的一切变得紧张,但你内心喜悦时,就会让周边变得松弛和谐。所以,你其实一直都有对你的世界的掌控权,你一直都在影响和改变着你的世界。全文

30"
洪君玉
持证10年
咨询312
评价42
复购48%
婚恋情感
家庭矛盾
54"
张尚坤
持证18年
咨询116
评价12
复购47%
婚恋情感
个人成长
66"
张彬彬
持证12年
咨询131
评价160
复购72%
家庭矛盾
个人成长
25"
贾艳宇
持证14年
咨询238
评价213
复购72%
婚恋情感
个人成长
14"
李焱
持证7年
咨询270
评价47
复购42%
婚恋情感
家庭矛盾
41"
马頔
持证20年
咨询51
评价31
复购68%
婚恋情感
个人成长
30"
冯二玲
持证8年
咨询822
评价287
复购45%
婚恋情感
家庭矛盾
31"
陈奋
持证7年
咨询42
评价20
复购54%
婚恋情感
家庭矛盾
19"
苟亚锋
持证9年
咨询397
评价146
复购36%
婚恋情感
家庭矛盾
60"
薛梅
持证9年
咨询225
评价163
复购73%
婚恋情感
家庭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