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芒果甜吗
14回答
我现在终于知道我的不安全感来自哪里了。 也知道为什么男女交往, 男人要给女人送礼物。 男人和女人天生的生理和心理模式都不一样, 男人理性, 女人感性。 所以在对待感情关系方面, 一般来说, 女人会想的更多, 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会更多。 所以如果两个人分手。 男人可能很快就没事, 但是女人会难过伤心很久。 在这种不平等的投入的关系中。 男人往往会通过物质来弥补。 有句话说, 男人的钱在哪里他的心就在哪里。 所以男人的礼物是对关系付出的一种表达和给女人安全感的一个承诺。 当然捞女除外, 物质缺乏的男人也除外。 所以我怎么办,要不要分手?或者要不要告诉他我的想法?
7温暖
14条回答
非常好的觉察,很智慧的女人,祝福你!
匿名
12天前
很赞同你的意见,我也感觉到自己的问题,内核不稳定,沟通的时候没有做到充分的尊重对方,而那点刚好是他最在意的,他除了脾气不大好,对我还是挺真诚挺坦白的,人也聪明上进,所以我还是先修自己吧。除非他要求分手,不然其他让时间去决定。
周美芳
咨询师
13天前
交往越长,缺点暴露越多。亲密关系中,沟通很重要。要学一些沟通技巧来化解冲突。世上没有人完全让你满意,关键是要人品第一,其他的都次要。如果感受到爱,那就好好修炼自己,跟谁交往最终都是修与自己的关系!
不是一个频道的,结了婚,又无奈又疲惫,可以分手
交往越长,缺点暴露越多。亲密关系中,沟通很重要。要学一些沟通技巧来化解冲突。世上没有人完全让你满意,关键是要人品第一,其他的都次要。如果感受到爱,那就好好修炼自己,跟谁交往最终都是修与自己的关系!
和他深入沟通之前,你自己也要确认,你们讨论优各自缺点的目的是什么?让彼此改变?还是相互包容? 激烈问题的探讨结果往往没有对错,只是找到了一种相处模式。 只要你说的是事实,不管他反应如何,你要体验你们解决问题的这种模式你能否接受?
想要就说,不说出来别人不一定知道,说出来了,总有人愿意满足你。
你的想法挺清晰的,而大多数的争吵来自误解和错位表达
其实,每个人的安全感,只能来自他的内心,别人提供不了安全感。 要不要分手,这个问题如果纠结,那就需要咨询师一起讨论解决。
匿名
13天前
说到这里, 应该会有另外一种声音, 女人不是物品, 不是可以用金钱来进行交换的, 想要男人物质的女人都把自己给物化了, 不会受到男人的尊重, 应该男女平等才对。 所以我要解释一下, 这里指的是在两个人交往到达一定深度的时候才应该会有的情况。 如果两个人都不存在安全感问题也可以不走这一环节, 或者倒过来也是可以。 这里说的只是大多数情况。
匿名
13天前
5个月后互相发现对方的很多问题,昨晚各自都坦白和数落,比如他大男子主义,脾气不好,自尊心强,吃软不吃硬,而我说话过于直接,不会拐弯,不会违背内心说假话,经常和他刚碰刚,导致经常发生事故翻车现场,我还受不得一点气。 我还知道他对物质敏感,所以不知道这样说了又会有什么后果。
孙丰娟
咨询师
13天前
精辟,还是支持你有话跟他讲明白,避免有误会,不留遗憾。
14"
您的确思考的很对,男女的差异是一定存在的,所以需要相处,磨合,宽容,妥协,才有可能长久的生活在一起。钱在哪儿,心就在哪儿,有一定道理,但还需要考虑其他方面因素,比如性格,人品等,才能作出正确的决定!
孩子易感性,我总感觉大多数女性是没长大的孩子,孩子未独立,想依靠,这也导致女性易没有安全感,男性事多,易产生价值感,相对安全感高些。
精辟,还是支持你有话跟他讲明白,避免有误会,不留遗憾。
相关问答
#关于锁门# 24个回答
#奇怪的梦# 11个回答
#前几天聊了《何谓观自在?》,今天来聊一聊“度一切苦厄”。凡俗之人对佛法感兴趣之始往往自己处在逆境之中,困境之中,希望借此脱困。网上经常有人说念了无数年的佛经,做了很多好事,捐了很多钱,为啥人生还是如此不顺,故有些人说佛法没有用,骗人的,甚至调侃“穷人越拜佛越穷,富人越烧香越富”,佛法是为富人所设等等之类的。有些从原来笃信变成怀疑甚至敌视的也有。 为什么这样?理由很简单:未进寸步,未得“般若波罗蜜多”自然没有任何改观。用功利心去理解“度一切苦厄”“真实不虚”,自然只能看到所谓的有用。心经开篇说的很清楚:“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当拥有“般若波罗蜜多”就可以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拥有这等智慧自然有能力度一切苦厄。  俗话说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念经也罢、财施也好,目的是为了增“般若波罗蜜多”。一个人一旦拥有“般若波罗蜜”,自然就不可能有苦厄了。但是很多人念经礼佛的目的不是为了“般若波罗蜜多”,而是为了避免苦难,为了获得好运、好报等等好处,这有些交换的味道在,也就是我付出,自然得给我回报。终其经年,其心仍困其中,未得寸进。一座塔楼最引人注意在七层,但不可能只要七层。没有前面的六层和地基哪有第七层啊。 同样没有“般若波罗蜜”,怎么可能度一切苦厄呢?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何谓观自在?》提到的,连自己都看不清,那修行到底在修什么?念佛也罢,打坐也罢,参禅也罢,首先得先找到自己,找到用功的落脚点,才能下苦功。连自己都没找到,怎么下苦功?这好比在寻兔角,久寻而不得。怎么找到自己,在《何谓观自在?》已经提到过,这里不展开。看完《佛陀在菩提树下静坐七天七夜,悟出什么?》,就知道我要讲的第三点是什么了。 前几天看到好多人在晒自己坚持多年的抄经的作品,说自己已经写了多少天、多少篇等等。我看到底下赞美无数,长叹一句:何苦寻兔角。一个孝子将自己怎么对父母尽孝一点一滴经常向大家述说,这是真孝,还是想让大家知道自己孝顺,得其孝名呢?我想道理应该一样吧。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什么意思?# 3个回答
相关话题
#感情那些事# 3488167个回答
#人际关系# 1616721个回答
#压力太大怎么办# 1120967个回答
#职场二三事# 351044个回答
#个人成长# 4561193个回答
#抑郁求助# 325483个回答
#焦虑怎么办# 600920个回答
#心理咨询# 1339186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