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咨询
动态
问答
文章
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孙清杰
问
人要到能滋养和托举自己的地方去:一个再出色的人,长期在紧张的人际关系和充满压力的环境中浸泡,也会变得暗淡无光、心浮气躁、歇斯底里。
1温暖
写回答
提交回答
相关问答
#心理韧性 = 心理复原力#
#【2023.8.9今日分享】 『多出去走走,看看更大的世#
#现实人际关系是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春天情绪像坐过山车?别自责,是激素在捣乱!#
#努力成为最好的样子#
#男女之间是否合适:一件事就能看出来。#
#冬天呀❄️,插兜暖暖#
#反PUA指南#
#自信的本质#
#我们每天会被欺骗多少次? 答案:10-200次。 其中最可怕的是自我欺骗。 自我欺骗其实来源于“认知失调”,即当我们的自我认知和我们的行为、或者他人的评论产生矛盾时会出现心理上的不适。 当自我认同感收到威胁时,我们会特别积极地通过最快捷的合理化或否定化来平息令我们感到不安的证据。 比如说,我认为自己一直生活健康,当同事指出我喜欢吃油炸食品对身体不好时,我可能会极力否认“没有啊,我很少吃油炸食品的。” 我们一生都在为自己塑造积极的自我形象,让这样的小事危及这一点是可耻的。 我们会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技能和决心,然后把失败归咎于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我们是自己故事的主角,不管实际情况如何,我们总认为自己比别人技高一筹。 因此,我们对“认知失调”的默认反应是合理化和否定化,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很容易看出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自我辩解”让我们跟特定的“自我形象”相吻合。尽管事实并非如此。这么做无异于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谎言会催生更多的谎言。对于我们说的真话,我们不需要再做多余的工作,但对于谎话,我们必须不断地去圆谎” 合理化和否定化维护了我们的“自我形象”,但却以欺骗自己为代价。如果不了解我们的外部行为与我们的内部愿望不符这一点,我们就没有动力改变。我们自己也会重蹈覆辙。 当然,我们是有选择的,我们可以认识到这种倾向,并努力正视自己的问题。#
相关话题
#感情那些事#
3894586个回答
#人际关系#
1794420个回答
#压力太大怎么办#
1201979个回答
#我需要心理咨询吗#
1033518个回答
#职场二三事#
387724个回答
#个人成长#
5408582个回答
#抑郁求助#
360916个回答
#焦虑怎么办#
670780个回答
#心理咨询#
1514539个回答
#一句话描述你现在的心情#
1385374个回答
推荐咨询师
31"
贾艳宇
持证14年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黑龙江 大庆
咨询
303
人
评价
306
条
复购
73%
26"
谭宁
持证7年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山东 济南
咨询
42
人
评价
9
条
复购
40%
15"
刘维子
持证15年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天津 天津
咨询
75
人
评价
6
条
复购
76%
48"
李鹏程
持证8年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北京市 北京
咨询
205
人
评价
130
条
复购
70%
53"
朱艳秋
持证12年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吉林 长春
咨询
316
人
评价
451
条
复购
7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