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银银
24年春节后,我开始在早读,一天1-3小时不等,突然地开始读,莫名其妙地能坚持,并没有什么找到意义和动力,但坚持到了今天(2025.3.9),断断续续,337天。开始时,我会记录一些自己的心态,很多的词汇就会反复出现,慌张、惶恐、贫瘠、空白、着急、不安、挫败感、不情愿、焦灼、羞耻、躲闪、不稳定等,幸好有一些好友默默支持和陪伴,让我不至于太惶恐。到现在,终于能够心安地读下去,外界的变动依然会让我的心波动一下,相比于最开始,确实是稳定很多,还能在二刷《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这本书时,开始能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了。这个部分是让我欣喜的。 24年年底,我看了我督导写的一篇文章,她说,原以为自己花2天时间就可以完成一个任务,结果,干了一上午发现,2天根本完不成,她有点着急,但还是提醒自己踏踏实实的努力,花了5天时间,终于如自己所想地完成了。我看完,内心动了一下,噗嗤一笑,这完全是我在做事时的内心写照啊,原来督导那么厉害,也会是这样,我放松了很多。同时敬佩之心升起,嗯,我缺少不断提醒自己慢慢来这一步,所以很多事情卡死在了我的焦虑中。 可能是这诸多的因素相互作用,我在生活中发现,我能够“慢慢来”了。 有一天,晚睡,睡前要洗漱,我有些抗拒。以往,我可能粗糙到连“抗拒”都感觉不到,直接就睡去了。那一天就感觉到了自己的抗拒,瞬间心情意外地平静,一件一件地完成,结果发现,总共40分钟左右,好像没那么难。愉悦的感觉就出来了,借此感觉,我回想了一下最开始的抗拒,好像是感觉时间紧迫,要做那么多事情,洗澡、洗头、洗袜子、抹脸,内心里压着一座沉甸甸的大山,我爬不过去了。我把自己吓到了。 再有一次,我在洗头时,忽然间意识到,自己好像从来没有认认真真细细致致地给自己洗个头。每次洗头,总是急匆匆地,随便抹两下,不等泡沫揉搓出来就直接冲洗。意识到的那一刻,我拿着手工皂慢慢地充分地涂抹到每一根头发,然后揉搓出泡沫,按摩一下自己的头皮,当摸到满头的泡沫时,内心特别地放松和满足。吹头发时,我意识到,我总是很抗拒洗澡洗头,因为内心总是有很多不好的感受和声音,比如浪费水、浪费时间,被各种嫌弃产生的羞耻感,被指认是个累赘,被责备。这些过往经历中的不好的声音和感觉,总是在洗头洗澡的当下重复,而我之前由于害怕面对,隔离了这一部分,只保留了自己抗拒的心理。
24年春节后,我开始在早读,一天1-3小时不等,突然地开始读,莫名其妙地能坚持,并没有什么找到意义和动力,但坚持到了今天(2025.3.9),断断续续,337天。开始时,我会记录一些自己的心态,很多的词汇就会反复出现,慌张、惶恐、贫瘠、空白、着急、不安、挫败感、不情愿、焦灼、羞耻、躲闪、不稳定等,幸好有一些好友默默支持和陪伴,让我不至于太惶恐。到现在,终于能够心安地读下去,外界的变动依然会让我的心波动一下,相比于最开始,确实是稳定很多,还能在二刷《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这本书时,开始能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了。这个部分是让我欣喜的。
24年年底,我看了我督导写的一篇文章,她说,原以为自己花2天时间就可以完成一个任务,结果,干了一上午发现,2天根本完不成,她有点着急,但还是提醒自己踏踏实实的努力,花了5天时间,终于如自己所想地完成了。我看完,内心动了一下,噗嗤一笑,这完全是我在做事时的内心写照啊,原来督导那么厉害,也会是这样,我放松了很多。同时敬佩之心升起,嗯,我缺少不断提醒自己慢慢来这一步,所以很多事情卡死在了我的焦虑中。
可能是这诸多的因素相互作用,我在生活中发现,我能够“慢慢来”了。
有一天,晚睡,睡前要洗漱,我有些抗拒。以往,我可能粗糙到连“抗拒”都感觉不到,直接就睡去了。那一天就感觉到了自己的抗拒,瞬间心情意外地平静,一件一件地完成,结果发现,总共40分钟左右,好像没那么难。愉悦的感觉就出来了,借此感觉,我回想了一下最开始的抗拒,好像是感觉时间紧迫,要做那么多事情,洗澡、洗头、洗袜子、抹脸,内心里压着一座沉甸甸的大山,我爬不过去了。我把自己吓到了。
再有一次,我在洗头时,忽然间意识到,自己好像从来没有认认真真细细致致地给自己洗个头。每次洗头,总是急匆匆地,随便抹两下,不等泡沫揉搓出来就直接冲洗。意识到的那一刻,我拿着手工皂慢慢地充分地涂抹到每一根头发,然后揉搓出泡沫,按摩一下自己的头皮,当摸到满头的泡沫时,内心特别地放松和满足。吹头发时,我意识到,我总是很抗拒洗澡洗头,因为内心总是有很多不好的感受和声音,比如浪费水、浪费时间,被各种嫌弃产生的羞耻感,被指认是个累赘,被责备。这些过往经历中的不好的声音和感觉,总是在洗头洗澡的当下重复,而我之前由于害怕面对,隔离了这一部分,只保留了自己抗拒的心理。
相关问答
#所有人都可以在心理咨询中获益,但这不并等同于所有人都需要心理咨询。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什么呢?是动机,我认为认同心理咨询能够帮助一个人成长获益是个必要前提条件,不仅仅是来访者需要,咨询师更是需要。这是我们的基本发心,没有它,咨询师会丧失职业敬畏和专业精神,会漠视错误,会将其作为狭隘的精神满足或商业追求。 其次,我们要明白心理咨询这件事要促成什么。尤其是针对形形色色,不同人格,不同社会面貌,不同期待的来访者时。就像前面所说的,如果一件事情能让所有人类群体获益,那么它必然可以量化一些“获益性的指标”,如自我了解,人格完善,关系模式改善/改变,社会功能增加等。 我认为心理咨询本质上就是在做一件事:让一个人在促进性的关系里获得自己无法独立实现的心理成长。这样我们就可以简化出两个必要元素:关系和成长。但关系本身不代表成长,关系只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心理成长是个复杂性过程,需要诸多技术要素能在对话和互动中恰到好处的识别和干预。 很多人都在强调关系,却不知道关系为何重要,关系绝对不是简单的陪伴,因为咨询师的陪伴肯定抵不过一个可以随时应答并给予现实回馈的朋友或亲密伴侣。 关系甚至不仅仅是理解,但理解可以帮助建立关系。一个人为什么愿意付费呆在一段关系里?那一定是TA体验到了一些大于自己支出代价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又是现实关系所不能提供的。 这样的东西是什么呢?是预期。预期是一种对未来自我的承诺,这种承诺不仅仅是关系体验带来的情感性反馈,还有理性上对这件事最终能带给自己什么的清晰认识。所以咨询师在咨询关系里要不断的消除咨访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为咨询师认同的价值,在来访者那里未必等价,有时候咨询师做了对的事情,却往往因为来访者感觉不到这份价值,最后选择放弃咨询。 但咨询关系最终能达成让来访者心理成长的部分,却是另一样东西:心理发展空间。这是个很抽象的表达,但它真实存在。现实关系之所以难以促进成长,就是因为它具有心理排斥性。它要么是满足的,要么是挫败的,或者在修复时不伴随深度的心理省察过程。现实关系并不欢迎心理分析式的体验,因为分析否定着现实所肯定的真挚。By the way,如果你想破坏现实关系,就分析它吧。# 1个回答
相关话题
#感情那些事# 3793203个回答
#人际关系# 1751667个回答
#压力太大怎么办# 1182016个回答
#职场二三事# 379326个回答
#个人成长# 5184731个回答
#抑郁求助# 353482个回答
#焦虑怎么办# 653714个回答
#心理咨询# 1467259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