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钦霞
有时候你有没有觉得,好像自己也有很多潜力,不知道被什么限制住了,看着别人的优秀,其实是有一些不甘心的。 心理学界有一个关于“习得性无助”的故事。说的是有一头大象在马戏团里表演,它力大无比,能够轻易举起200斤的木头,表演结束后,驯兽师把大象拴在一根很不起眼的小木庄上。有人看了很好奇,因为这头大象只要轻轻一用力,就能够把小木桩连根拔起,挣脱捆绑,但是它却驯服地被一根细细的铁链拴在那根小小的木桩上。有人便好奇地问驯兽师:“这根小小的木桩怎么可能拴住这么一头大象?”驯兽师说:“其实这根木桩已经限制不了这头大象了,只是当它还是小象的时候,它就被拴在这根木桩上,它也曾经不停地奋力挣扎,却总是徒劳无功,还让自己受伤,时间久了它就认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挣脱这根木桩,慢慢就放弃挣扎,也就认命了。所以,只要被拴在这根木桩上,它就乖乖顺从,毫不挣扎。 这个故事很好地说明小时候的经验如何影响了成年后的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几乎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这头大象的影子,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因为没有能力反抗大人、反抗环境,只能屈服、顺从,或者压抑,或者讨好,认为都是自己的错,是自己不够努力、不够好,才让大人那么不满。现在的我们尽管已经长大成年,已经具备反抗的能力,但我们的认知模式已经形成,在遇到相似的情境时,依然会陷入童年时的无助状态。 那么这样的限制有没有可能被打破呢? 有两种可能,一是被动打破。想象一下马戏团的那头大象,如果在某天遇到危机生命的突发事件而受到惊吓,它出于本能的奋力逃窜时就会忘掉那根木桩,从而就轻易挣脱。同理,有时候,危机情境就可能会激发出一个人的潜力。但这是被动的,如果可以选择,我们希望永远也不要遭遇危机。 二就是主动打破。这个就是需要有意识地去突破自己,如果你在遇到事情时,第一时间先冒出的念头是“我不行“,那可以试试在第二念头给自己一个反问:我真的不行吗?有没有可能我也行?只要先习惯性这样反问自己,再在合适的时机去尝试挑战,或许你能发掘出自己被限制了的潜力。
有时候你有没有觉得,好像自己也有很多潜力,不知道被什么限制住了,看着别人的优秀,其实是有一些不甘心的。
心理学界有一个关于“习得性无助”的故事。说的是有一头大象在马戏团里表演,它力大无比,能够轻易举起200斤的木头,表演结束后,驯兽师把大象拴在一根很不起眼的小木庄上。有人看了很好奇,因为这头大象只要轻轻一用力,就能够把小木桩连根拔起,挣脱捆绑,但是它却驯服地被一根细细的铁链拴在那根小小的木桩上。有人便好奇地问驯兽师:“这根小小的木桩怎么可能拴住这么一头大象?”驯兽师说:“其实这根木桩已经限制不了这头大象了,只是当它还是小象的时候,它就被拴在这根木桩上,它也曾经不停地奋力挣扎,却总是徒劳无功,还让自己受伤,时间久了它就认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挣脱这根木桩,慢慢就放弃挣扎,也就认命了。所以,只要被拴在这根木桩上,它就乖乖顺从,毫不挣扎。
这个故事很好地说明小时候的经验如何影响了成年后的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几乎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这头大象的影子,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因为没有能力反抗大人、反抗环境,只能屈服、顺从,或者压抑,或者讨好,认为都是自己的错,是自己不够努力、不够好,才让大人那么不满。现在的我们尽管已经长大成年,已经具备反抗的能力,但我们的认知模式已经形成,在遇到相似的情境时,依然会陷入童年时的无助状态。
那么这样的限制有没有可能被打破呢?
有两种可能,一是被动打破。想象一下马戏团的那头大象,如果在某天遇到危机生命的突发事件而受到惊吓,它出于本能的奋力逃窜时就会忘掉那根木桩,从而就轻易挣脱。同理,有时候,危机情境就可能会激发出一个人的潜力。但这是被动的,如果可以选择,我们希望永远也不要遭遇危机。
二就是主动打破。这个就是需要有意识地去突破自己,如果你在遇到事情时,第一时间先冒出的念头是“我不行“,那可以试试在第二念头给自己一个反问:我真的不行吗?有没有可能我也行?只要先习惯性这样反问自己,再在合适的时机去尝试挑战,或许你能发掘出自己被限制了的潜力。
相关问答
#第197天 一 念 之 转 一位女士说,她认为上司在生她的气。事情是这样的,上司要她立即弄好一份文件,但她事情多,没及时完成,拖延了时间。把文件给上司的时候,上司并没对她表达不满,但当天回去后,她一整晚都没睡着,因为她担心上司生气了。 这个例子中的真相是,这位女士才是生气的那个人。她认为上司明知道她事情多还给她安排了新工作,而且还要求她马上完成,这让她很愤怒。可她认为愤怒是坏的,于是把它投射给上司,认为上司在生她的气。 这正如佛家所说:心有所想,目有所见。就像苏东坡和好友佛印的故事。佛印多次打趣苏东坡,让苏东坡不爽。有一次,苏东坡又还击不成功,就问佛印,此刻他像什么。佛印就答,居士似佛。苏东坡立马回击说,佛印似粪。但佛印没生气。后来苏东坡还有以为自己赢了,后面才醒悟过来来。因为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看苏东坡才像佛;而苏东坡看他像一坨牛粪,说明苏东坡心里“装着牛粪”。 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心里所想,这在心理学上称为投射,投射是一种分离,心通过这种技巧来让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东西,看起来都是别人不好,和我们自己没关系。而所有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是不可能和你没关系的。心的逃避毫无用处,心会领受这种逃避的后果——痛苦。 转念作业能够让你从“认定别人是怎样的人”,转而看到“原来你自己是怎样的人”。最终,你会明白,你身外的一切人、事、物,全是你内心想法的影子。你是你人生的编剧,也是所有故事的放映机,所有你看到的世界都是你各种想法投射出来的。 从古至今,很多人为了追求幸福想要改变世界,最后发现一切都是徒劳,因为他们搞错了方向。就好比,放映机的镜头上弄上了泥点,我们却以为荧幕弄脏了,如果带着这种投射生活下去,你会看到每个人都有这样的黑点,所以不管多努力的换荧幕,都是没有用的。只有当你明白了是镜头上弄脏了,把镜片清洗干净,你就不会那么痛苦了。一个转念,就是在帮助我们擦干净镜片,让我们看到事情的真相。# 5个回答
相关话题
#感情那些事# 3762390个回答
#人际关系# 1737072个回答
#压力太大怎么办# 1175992个回答
#职场二三事# 376454个回答
#个人成长# 5119548个回答
#抑郁求助# 350366个回答
#焦虑怎么办# 648319个回答
#心理咨询# 1454205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