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苘
有些人,与他们交流感受时,你们双方都会感到被鼓舞、力量增强、思路变开阔,而有些人,会让你觉得耗竭,好像他们把重重的情感报复丢到了你的身上。然后,留下你一个人感到难过、受伤,甚至羞愧与内疚,而你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精神分析中有一个概念“投射性认同”,可以来帮我们解释这一现象。 投射性认同: 常常与嫉妒一起出现,指一个人把自己的“坏”感受或者“不好”的品质“倾斜”到他人身上。说得更好理解一点就是个体通过将自我或者内心世界中不想要的部分转移到另一个外部客体的方式,实现对不想要的部分进行管理的一种幻想。 投射性认同是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行动或者做出反应人际行为模式。这与投射有所不同。投射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活动,并不需要任何的外显反应。如在敌意的投射中,进行投射的人认为他人是愤怒的,或者脾气是不好的,而不管他人实际上可能有的感受和行为。另外,投射并不需要面对面的互动便可以发生,而投射认同实际上涉及了对他人行为和情感的操纵。 图片 举个例子: 以常见的投射性认同情景为例,假设来访者A在内心深处遭受自己随时可能会被抛弃,没有人愿意一直守在他/她的身边这一念头的纠缠,且假设A在咨询过程中展现出了投射性认同。 那么,此时的各个元素分别是: “幻想” / “自我或内心世界中不需要的部分”:“我会被人抛弃。” 投射过程:认为咨询师会抛弃我。 “与个体心理表征相关的实际行为的参与”:很可能表现为故意在咨询时迟到或者约定的咨询时间不出现。 “行为验证”:针对咨询师的反馈,A会在不同层面上验证自己的幻想。 被投射性认同的影响 成为投射性认同的接收者,会让你感觉到很不舒服,很迷惑,很难承受,它会逐渐渗透,有时候会很难区分什么是你自己的,什么是投射者的身上的。 没人告诉过你,成为别人隐藏愤怒的接收器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也没人提醒你,别人的不良情绪转移到你身上会给你带来怎样的影响。你的情绪边界一直守护着你,当你成为他人的心理打击目标或者情绪倾斜目标时,如果你识别不出来,那么你的情绪边界就会失去防护力。 那你要怎么做 如果不是需要的人,远离他就可以。 如果是生活中必须要相处的人: 首先认同他,理解他、支持他,不要去拆穿他。这个人他为什么会启动投射的防御机制。这是他成长经历过程中所发展出来的自我保护的功能,他可能是受过伤的,
有些人,与他们交流感受时,你们双方都会感到被鼓舞、力量增强、思路变开阔,而有些人,会让你觉得耗竭,好像他们把重重的情感报复丢到了你的身上。然后,留下你一个人感到难过、受伤,甚至羞愧与内疚,而你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精神分析中有一个概念“投射性认同”,可以来帮我们解释这一现象。


投射性认同:

常常与嫉妒一起出现,指一个人把自己的“坏”感受或者“不好”的品质“倾斜”到他人身上。说得更好理解一点就是个体通过将自我或者内心世界中不想要的部分转移到另一个外部客体的方式,实现对不想要的部分进行管理的一种幻想。

投射性认同是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行动或者做出反应人际行为模式。这与投射有所不同。投射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活动,并不需要任何的外显反应。如在敌意的投射中,进行投射的人认为他人是愤怒的,或者脾气是不好的,而不管他人实际上可能有的感受和行为。另外,投射并不需要面对面的互动便可以发生,而投射认同实际上涉及了对他人行为和情感的操纵。
图片

举个例子:
以常见的投射性认同情景为例,假设来访者A在内心深处遭受自己随时可能会被抛弃,没有人愿意一直守在他/她的身边这一念头的纠缠,且假设A在咨询过程中展现出了投射性认同。

那么,此时的各个元素分别是:

“幻想” / “自我或内心世界中不需要的部分”:“我会被人抛弃。”
投射过程:认为咨询师会抛弃我。
“与个体心理表征相关的实际行为的参与”:很可能表现为故意在咨询时迟到或者约定的咨询时间不出现。
“行为验证”:针对咨询师的反馈,A会在不同层面上验证自己的幻想。


被投射性认同的影响

成为投射性认同的接收者,会让你感觉到很不舒服,很迷惑,很难承受,它会逐渐渗透,有时候会很难区分什么是你自己的,什么是投射者的身上的。

没人告诉过你,成为别人隐藏愤怒的接收器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也没人提醒你,别人的不良情绪转移到你身上会给你带来怎样的影响。你的情绪边界一直守护着你,当你成为他人的心理打击目标或者情绪倾斜目标时,如果你识别不出来,那么你的情绪边界就会失去防护力。


那你要怎么做

如果不是需要的人,远离他就可以。

如果是生活中必须要相处的人:
首先认同他,理解他、支持他,不要去拆穿他。这个人他为什么会启动投射的防御机制。这是他成长经历过程中所发展出来的自我保护的功能,他可能是受过伤的,
相关问答
#第422天 父母影响和安全感的找回 孩子刚刚学会爬行或走路,虽然可以暂时离开妈妈的视线,但是他需要知道妈妈在关注他,妈妈需要他,他才能带着这份期待,好好地去探索世界。父亲对于我们安全感的形成主要体现在我们与人交往上。和父亲的连接是孩子接触社会的第一步,我们需要从父亲那获得认同与接纳,才能更好地完成自我社会的身份认同。 因此,我们与父母的互动亲密与否、父母对我们的反馈是否是及时的、正向的,会影响我们一生的安全感。 母亲的爱本质上是无条件的爱,因为它有,所以她爱。 跟母亲的爱相反,父亲的爱本质上是一种纪律性、秩序性的体现,是一种有条件的爱。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父亲向来不苟言笑,想要获得他的称赞往往是考了高分,拿了奖状,或者运动会得了名次,即使他心里很开心,往往也会装作淡定的样子。但如果我们不小心犯了错误,就会遭受父亲的呵斥和惩罚。 父爱虽有条件,但它也是一种规则,代表了这种爱可以受自己控制,只要我努力达成某个标准,就能获得这种爱。而且,父爱的条件性帮助我们更规范自己,在以后的人生路上避免吃更多苦头。 如果说母爱是自然界,可以无条件提供各种资源,那父爱就是我们生活的秩序世界,需要法律法规和纪律来促发展,让生活更有价值。 “严父慈母”,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两种不同的爱的表现形式。 成熟的爱是这两者的结合,既可以给予无条件的爱,也会创造出有条件的爱。 拥有成熟的爱的能力的人,既可以在落魄时接纳自己,给自己肯定和关怀,也可以在得意时提醒自己不要触犯规则犯错误。 这样的人,对自己如此,对他人也能客观。 如何找回安全感? 首先是自我觉知,向内寻求力量。 这些力量,就来自于生活中那些正向事件,那些快乐时刻。那么,有哪些体验可以给我带来幸福感呢?高峰体验与心流时间,都是生活中的正性体验。 其次是我们还需要与他人建立连接,从亲密关系中修复断裂的人格。 我们都已经习惯了孤独的生活,以拥有享受孤独的能力为荣,宣称自己也可以过得很好。但这只不过是在否认自己的真实感受。孤独久了,我们内心的不安也会愈加强烈。人格的形成离不开重要他人,那么想要修复它,就也离不开与人的关系。对他人动情,收到正确的反馈,我们的人格才能得到修复。恋爱、结婚和生子是我们人生中的3次重建人格的机会。这些经历都是在我们生命中增加重要他人的过程,在与他人重新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人格中的断点,并且重新修复它。 最后,我们要练习改变认知模式,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认知主义心理学认为,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影响了我们的情绪,也就是说,世上事物都是中性的,本没有好坏之分。你之所以觉得不爽,是你看待事物的信念出了问题。#
相关话题
#感情那些事# 3723803个回答
#人际关系# 1721018个回答
#压力太大怎么办# 1168566个回答
#职场二三事# 373275个回答
#个人成长# 5036326个回答
#抑郁求助# 347367个回答
#焦虑怎么办# 641216个回答
#心理咨询# 1437214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