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琴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虚假自体”(false self): 真假自我,是从婴儿期就开始构建的。当养育者愿意以婴儿为中心时,婴儿就会开始形成真自我;当养育者要婴儿遵从养育者的意志时,婴儿就会构建出假自我。 如果妈妈足够敏感,当婴儿饿了能及时喂奶,困了安抚入眠,尿了及时换尿布,能同频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情绪,爱孩子如他所是。 婴儿的需要被及时满足,孩子便能发展出“真我”。 在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中,如果因为他表现出真实自我而得到关注、重视和爱,就可以顺利发展真我,人格可以更加健康。 反之,如果他只有成绩好、乖、坚强才能得到养育者的赞赏时,为了得到关注和爱,他只能顺应环境,被迫服从,逐渐发展出虚假自体。 久而久之,身为成人的我们,也将“妈妈”移情到外在其他权威角色——社会、领导、公众、伴侣身上…… 我们为适应外在评判标准,习惯表演出一个令人喜欢的面向,就活成一个虚假自我的人格面具,而不是一个真实的自我。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虚假自体”(false self):

真假自我,是从婴儿期就开始构建的。当养育者愿意以婴儿为中心时,婴儿就会开始形成真自我;当养育者要婴儿遵从养育者的意志时,婴儿就会构建出假自我。

如果妈妈足够敏感,当婴儿饿了能及时喂奶,困了安抚入眠,尿了及时换尿布,能同频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情绪,爱孩子如他所是。

婴儿的需要被及时满足,孩子便能发展出“真我”。 

在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中,如果因为他表现出真实自我而得到关注、重视和爱,就可以顺利发展真我,人格可以更加健康。

反之,如果他只有成绩好、乖、坚强才能得到养育者的赞赏时,为了得到关注和爱,他只能顺应环境,被迫服从,逐渐发展出虚假自体。

久而久之,身为成人的我们,也将“妈妈”移情到外在其他权威角色——社会、领导、公众、伴侣身上……

我们为适应外在评判标准,习惯表演出一个令人喜欢的面向,就活成一个虚假自我的人格面具,而不是一个真实的自我。
1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