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芳
基本上我们内在自我观感的形成,来自早期照顾者的价值观以及成长环境的社会文化,我们也因此学习到必须切断和真实自己的链接,这就是所谓的情绪化小孩儿基础内涵——隐藏在冲动的行为之下,充满恐惧,羞愧,不信任感的内在经验。 当这个情绪化小孩儿接管了我们的生活,他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出现在生活中,其中之一就是我们会发现自己一再的在关系中重复同样痛苦的模式,而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还有,我们可能会迷失在一种又一种的上瘾行为里,或者,我们可能常常发生意外或生病,或是不停的让自己陷入困境,又或者我们很容易就觉得想放弃,心灰意冷和绝望…… 一旦深入的在内在创伤上工作过,注意力就会自然的转移到当下这个片刻,注意力转移到当下,就意味着看到自己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认同了情绪化小孩儿,也就是留意到自己在任何时候如何的被羞愧,恐惧和不信任感所淹没,而自己的行为像个小孩儿一般反弹,抱怨,妥协,或是让自己迷失在某种的强迫性重复的行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