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婧雅
你过去所有生命体验的总和,共同定义着你是谁。如果你大部分的生命体验都是被动参与,不是主动选择,就会感觉没有做自己,当你感觉没有在做自己,即使你做着一件很喜欢的事,也无法从中获得平静和满足。 因为你的“真实人格”会不断告诉你: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这时候不论你是向社会人格妥协,还是按照真实人格的指引,去做“自己热爱的事”​,都不可能摆脱这种强烈的无意义感。因为这个问题的根源,不是你喜不喜欢现在做的事,而是你的真实人格和社会人格不兼容。不兼容就会不停地报错,不停地弹出对话框“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你怎么尝试,无论你等多久,都不可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事”​。 你说我彻底砍掉社会人格,完全按照真实人格去生活行不行?几乎不可能。只有刚出世的婴儿、行将就木的老人和千古一遇的得道高僧,可以完全按照真实人格去生活。普通人不可能脱离社会,就像鱼不可脱于渊。
1温暖
相关问答
#解密亲密关系的原始模式之第三章 (文章是书中案例然后自己加以整理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从那天小A没有回应老公起,她发现老公很少和她再分享一些事情了,两人之间变成了日常简单的沟通了,接下来她发现老公喜欢和朋友出去喝酒了,而且很晚才回来,她就质问老公为什么这么晚才回家有没有想过她的感受,怎么这么自私,老公也愤怒了觉得就是喝个酒而已需要这样上纲上线吗?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谁也不想理谁了,都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然后陷入冷战中…… 小A决定回家一趟也许家人可以帮帮她,可是当她回家把和老公吵架的事情告诉妈妈时,妈妈的第一反应就是你怎么这么无能连老公也管不好,你还能做什么?当初我就不同意你们,你就是一意孤行,现在好了吧,我就知道你们迟早要出事,你看我说的没错吗?妈妈还在喋喋不休的说,她实在受不了了夺门而出,站在门外泪如雨下,她又不想把自己的事情告诉给朋友们,又担心她们看笑话也担心她们不理解,她就硬着头皮又回了家,结果老公还没有回家,一瞬间她觉得自己好无助,想到了妈妈说她的话,她心里想难道我真的错了不应该嫁给他吗?难道我又要过和我妈妈一样的生活吗?不不不,我不要,难道这是家族遗传吗?为什么妈妈的婚姻不幸福,我的婚姻也不幸福,她越想越难受陷入了无边的绝望中…… 此时她已经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 就在这时她看到书架上有一本书就本能的打开翻了翻,结果发现这本书是大学的心理督导老师送她的,她突然感觉有了希望就拨打了老师的电话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老师,老师就给她推荐了一位专业咨询师,希望她去和咨询师好好谈一谈,她的问题很快就能解决的,并给她们约好了时间。 那一刻挂掉电话的时候她如释重负,感觉到了希望,那一晚她睡了很久以来没有睡过的好觉。 未完,待续。#
#第654天 父母如何教孩子守规矩 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能做到协调一致,像一个团队一样,那么孩子的行为就很难变得守规矩。 家庭生活是由一系列看不见的,从未有人明确规定,而且也很少有人意识到的规则所主导的。这些规则是我们自己在所处的文化和时代背景下创造出来的,但由于它们很复杂而且无法言表,所以我们经常受困于这些规则。但如果不清楚这些规则,我们就无法看清楚家人之间相互造成的影响和互动的模式,也就无从去调整和改变。 有影响力的父母是基于不容置疑的权威地位跟他们的子女建立起联系的,他们通过营造快乐的氛围来管理这个家庭,他们并不过度控制他们的子女,但感觉也没有必要放弃他们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力。 有些父母会绝望地说:“我说什么他都不听!”其实孩子们肯定不会什么都不听的,比如我们提醒他们不要在汽车前面跑,他们是会听的。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人父母者要教育子女遵守那些需要认真对待的规则。大多数父母只需制定几个屈指可数的规则,孩子就能从中受益。规则太多和没有规则一样有害。 要让孩子从他们自己行为的结果中吸取教训,他们才能真正懂得规则的意义。 对有顽劣孩子的家庭而言,父母首要任务是做到行为一致,思想统一,要善于听取孩子的意见并理解他们,而不是在对孩子进行控制和无视之间二选一。这两种做法都会摧毁孩子的自尊心。 当孩子们很小的时候,他们需要热情的表扬,他们需要感觉到与众不同。当他们逐渐长大后,他们需要别人认真对待他们的想法。 所以,父母要像团队一样携手合作,对孩子给予更多的倾听和鼓励。努力建立起一种积极的亲子关系,就会使制定规则更加容易,孩子们也会更加乖巧和听话!#
相关话题
#感情那些事# 3796581个回答
#人际关系# 1753076个回答
#压力太大怎么办# 1182672个回答
#职场二三事# 379618个回答
#个人成长# 5191460个回答
#抑郁求助# 353761个回答
#焦虑怎么办# 654275个回答
#心理咨询# 1468662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