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晓侠
青春期陷入理想化的自我幻想的状态时,孩子很容易因为幻想的自大而看不起那些年长的人,觉得他们活得太现实,胸中无大志,所以就会不太听大人们的话。 当TA在现实中遭到挫折的时候,就会因为内心那个幻想中自大的形象在批评自己而感到自卑,进而焦躁不安或者抑郁自责。 许多孤独的孩子就是在努力跟自己的这种不满和不服气做无休止的斗争。 孩子有了挫折不愿与家长沟通,可能是孩子好强不愿意让别人小看自己;或者是害怕父母对自己失望;或者是担心父母不理解自己,觉得自己不上进,而自己却是因为太好强而累倒了;或者是对于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失去了信心。
相关问答
#第159天 正 反 两 面       说到正面和反面,首先想到的是辩论赛场上的双方,正方又正方的道理,反方有反方的道理,听上去都有理有据,我以为无对错好坏,只是立场、站位、经验不同而已。 想起了社会建构论的哲学观认为,“我们并非直接掌握了客观真理与现实,而是通过言语建构了一种主观现实。”按照存在即合理的说法,正面不见得就无瑕疵,反面也不见得就一无是处,就如阴阳太极图所示,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阴阳平衡才完美。 所以生活中,无需纠缠于是正面好还是反面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自己的需要去选择,这个选择也只是代表了一种倾向和比例,不可能完全划清界限,因为正和反是事物的一体两面,看似独立,实则紧密相连。或许此刻“正”为主导,或许那刻“反”为主导,但不论谁主导,你都得了解、熟悉、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规律、带来的好处等。知彼知己,才能找到突破口,才能找到平衡点,才能做出想要的选择。 比如,你以为考试考零分很容易,考满分很难,其实在不能交空白卷的前提下,考零分也意味着很难很难。因为你首先得知道什么是对的,后才能故意做错或选错,否则,万一“蒙对”几道选择题或判断题呢? 再如,有人与你争辩某事的好,你首先要找到对方所说的“好”的“漏洞”,让对方明白其认为的“好”是有局限和范围的,从其视角的确是“好”,但从你的视角就变成了“不好”。如果不能做到,你就会陷入无意义的“争吵”之中,做无意义的消耗。正与反只是人的一念间,只在人心。# 1个回答
相关话题
#感情那些事# 3914290个回答
#人际关系# 1802675个回答
#压力太大怎么办# 1205898个回答
#职场二三事# 389176个回答
#个人成长# 5455358个回答
#抑郁求助# 362494个回答
#焦虑怎么办# 674073个回答
#心理咨询# 1524282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