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菊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其心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以下是对其多方面的详细阐述: 基本含义 • 从心物关系角度:王阳明认为心与物是同体的,二者不能离开对方而单独存在。离了灵明的心,就无天地鬼神和万物;离了天地鬼神万物,便无灵明的心。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才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形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为体。 • 从认知角度:客观的事物若没有被心知觉,就会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若未被人看见,则会与心同归于寂;若被人看见,花的颜色便会一时显现起来。这并不是说当人没看见东西的时候,这东西就不存在,而是强调物体并不是在人的心外,人心中早已经有了“心”和“理”的形象,当这种理的形象没有和外物相联系时,它会沉寂下来,自己无法发现,若一旦与外在事物联系起来,这种理的形象就会浮现出来,由外在事物触发内心之“理”。 思想渊源 • 继承陆九渊思想: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在继承宋代哲学家陆九渊“心即理也”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基础上提出的。 • 龙场悟道的启示:王阳明在被贬至贵州龙场期间,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从而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等观点。 理论内涵 • “心”的多层含义:王阳明所说的“心”,既是最高的本体,如“心即道,道即天”,也指个人的道德意识。他认为万事万物的主宰是心,地位和天一样,天就是心,在心里面已经包含了万事万物。 • “物”的特殊指代:“物”在王阳明心学中主要指“事”,而非单纯指客观存在的物体。王阳明说“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用于孝亲,即孝亲便是一物,故“心外无物”无非是说一切道德行动在根本上乃是由人的意志、动机造就的活动。 方法论意义 • 认识事物的方法:王阳明认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来认识事物真相,只需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不必大费周章在外围事物中寻求事物之理,只需要回到内心。 • 实践行动的指导:“心外无物”强调干事、生活首先要问问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初心,遵循自己的内心感召,坚持自己的初心使命,所以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之说。 价值取向 • 反对心外求物:王阳明反对认为外在事物和自己的心无关的观点,强调人不应被外在的物欲所左右,而应以内心的良知为指引,否则那些外在的“物”就会耗损人的精神,消耗人的精力,污着人良知的灵明。 • 追求
相关问答
#第179天 情 绪 配 方 情绪配方帮助人们了解到底多少的积极情绪是合适的。一系列的实证研究证明, 3: 1是积极情绪能够发挥作用的临界点,即每体验一次消极情绪,就要体验三次积极情绪,我将这个比例称作积极率。例如,你上班迟到了觉得很懊恼。可以考虑,给自己冲一杯甜甜的奶茶,吃一份美味的早餐,高效地完成手头的工作等等。高于3: 1,积极情绪就能更好的发挥作用,让我们生活就越来越好,而低于这个比例,积极情绪的作用,就容易被消极情绪所抵消。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比例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我们时时刻刻都需要达到的。我们只要在一段时间内,积极情绪的平均值与消极情绪的平均值接近或超过3:1就可以了。 不止个人生活,这个积极率在婚姻生活中,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婚姻研究专家约翰·戈特曼对已婚夫妻的情绪状态进行了大量的调研。他对每对夫妻进行访谈,话题涉及金钱、孩子、老人等他们最关心的敏感事件,并同时观察他们的情绪状态。他还与这些夫妻保持联系,追踪哪些夫妻后来一直生活得很幸福、哪些夫妻关系最终破裂。结果显示,积极率超过了3:1 的夫妻,关系一直维持得比较好,而积极率只有1:1的夫妻,多数关系都出现了破裂。如果你和你的另一半,在一些相对有矛盾的话题上,双方的情绪都比较消极的话,就要注意了。由此可见,在婚姻中夫妻体验到的积极情绪的多少,能够显著的影响夫妻关系。那些积极率较高的夫妻,能够更加妥善地处理婚姻中的问题,构建更加和谐的亲密关系。# 5个回答
相关话题
#感情那些事# 3924396个回答
#人际关系# 1806708个回答
#压力太大怎么办# 1207836个回答
#职场二三事# 389992个回答
#个人成长# 5477607个回答
#抑郁求助# 363283个回答
#焦虑怎么办# 675681个回答
#心理咨询# 1529183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