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爱姣
一个人无法表达自己,一定是在童年时,他的表达没有人听,就像对着一座“山”呼喊而无回音。这种经历会内化为一种信念:自己不重要。要么就是表达时遭遇羞辱或负面的回应,强烈的羞耻感便会形成。这种情感让人回避再次表达,以避免重蹈覆辙。这种模式往往会持续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与自我认知。 与此同时,父母、老板等权威形象可能被内化,令个体感到更加压抑和渺小。不要将父母、老板、身边所谓的人生赢家当权威,打倒“心中的巨人”,你将摆脱这些内化的权威影响,重新建立自我力量。成为一个“不听话”的人,是为了听见真实的自己。
一个人无法表达自己,一定是在童年时,他的表达没有人听,就像对着一座“山”呼喊而无回音。这种经历会内化为一种信念:自己不重要。要么就是表达时遭遇羞辱或负面的回应,强烈的羞耻感便会形成。这种情感让人回避再次表达,以避免重蹈覆辙。这种模式往往会持续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与自我认知。

与此同时,父母、老板等权威形象可能被内化,令个体感到更加压抑和渺小。不要将父母、老板、身边所谓的人生赢家当权威,打倒“心中的巨人”,你将摆脱这些内化的权威影响,重新建立自我力量。成为一个“不听话”的人,是为了听见真实的自己。
相关问答
#第159天 正 反 两 面       说到正面和反面,首先想到的是辩论赛场上的双方,正方又正方的道理,反方有反方的道理,听上去都有理有据,我以为无对错好坏,只是立场、站位、经验不同而已。 想起了社会建构论的哲学观认为,“我们并非直接掌握了客观真理与现实,而是通过言语建构了一种主观现实。”按照存在即合理的说法,正面不见得就无瑕疵,反面也不见得就一无是处,就如阴阳太极图所示,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阴阳平衡才完美。 所以生活中,无需纠缠于是正面好还是反面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自己的需要去选择,这个选择也只是代表了一种倾向和比例,不可能完全划清界限,因为正和反是事物的一体两面,看似独立,实则紧密相连。或许此刻“正”为主导,或许那刻“反”为主导,但不论谁主导,你都得了解、熟悉、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规律、带来的好处等。知彼知己,才能找到突破口,才能找到平衡点,才能做出想要的选择。 比如,你以为考试考零分很容易,考满分很难,其实在不能交空白卷的前提下,考零分也意味着很难很难。因为你首先得知道什么是对的,后才能故意做错或选错,否则,万一“蒙对”几道选择题或判断题呢? 再如,有人与你争辩某事的好,你首先要找到对方所说的“好”的“漏洞”,让对方明白其认为的“好”是有局限和范围的,从其视角的确是“好”,但从你的视角就变成了“不好”。如果不能做到,你就会陷入无意义的“争吵”之中,做无意义的消耗。正与反只是人的一念间,只在人心。# 1个回答
相关话题
#感情那些事# 3755450个回答
#人际关系# 1734214个回答
#压力太大怎么办# 1174627个回答
#职场二三事# 375872个回答
#个人成长# 5104384个回答
#抑郁求助# 349828个回答
#焦虑怎么办# 647088个回答
#心理咨询# 1451031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