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翀
“附身”听起来玄幻,但在我十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感觉是一个较为形象的描述。 它指向的个体有这样一些特点: 常常自我怀疑,不确定自己的做的对不对,想的对不对; 过度在意他人的感受,会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而牺牲自己的需求; 常感到内疚,哪怕是自己做了正当的反应,或者正常拒绝了他人,也会感到自责和懊悔; 对自己很严格,正常的娱乐和休息会产生罪恶感,批判自己不够努力; 过度担责,别人的错也会自责如果自己做得再到位些或许可以避免; 如果没有正反馈就会倾向于感受到自己很糟糕,认为自己不够好; 在关系里依赖对方做决定,不敢为决定的结果负责; 对他人的要求或指令,即使感觉不舒服,也不由自主顺从; …… 如果你对号入座感觉自己有以上情形,可能存在被一个强势的外部客体附身的可能。 这个客体大概率是养育者或现在的亲密关系&重要他人。 如果自恋型养育者不重视和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总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替孩子做决定,下指令,包办代替孩子做选择,同时会在孩子表达主体意愿时否定和打压孩子,总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那么相当于养育者吃掉了孩子的主体血肉,掏空Ta的一部分,来容纳自己的主体部分。 这个孩子就无可避免成为被附身的容器,为了适配自恋养育者的主体,而阉割掉了自己的主体。 一个让渡了自我主体性的容器,渐渐适应了被附身,会有几种结果: 一种是抑郁症,因为人的本能是成为自己,没有人能耐受始终被附身的感受。于是用死亡本能来抵抗自我消亡的痛苦; 进食障碍、焦虑躯体化等,因为抑郁症无法上学的青少年有这样的特点。 一种是精神分裂,为了维持父母是好的,是爱我的幻觉,强行让认知失调,混乱,认同父母使用分裂的防御机制,将父母附身的部分认同为好的,自己的部分接住投射来的“坏”,认同“我是一个坏孩子”,内在的好与坏无法整合,如果没有其他心理支持者的介入,便可能在自我攻击里彻底丧失主体性,陷入疯狂。 还有一种是觉醒,拒绝被附身,和附身者抗争,展开主体争夺战,这往往是非常惨烈的过程,伴随着前面两种可能存在。因为被附身的人,主体性弱,也更容易遭遇自恋者,重复被附身和吸食的命运。但只要觉醒,就是血肉生长的开始,当自我丰盈,力量滋长,附身的部分就会剥离风化。人的生命力,会指向恢复健康的道路。
“附身”听起来玄幻,但在我十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感觉是一个较为形象的描述。
它指向的个体有这样一些特点:
常常自我怀疑,不确定自己的做的对不对,想的对不对;
过度在意他人的感受,会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而牺牲自己的需求;
常感到内疚,哪怕是自己做了正当的反应,或者正常拒绝了他人,也会感到自责和懊悔;
对自己很严格,正常的娱乐和休息会产生罪恶感,批判自己不够努力;
过度担责,别人的错也会自责如果自己做得再到位些或许可以避免;
如果没有正反馈就会倾向于感受到自己很糟糕,认为自己不够好;
在关系里依赖对方做决定,不敢为决定的结果负责;
对他人的要求或指令,即使感觉不舒服,也不由自主顺从;
	
……
如果你对号入座感觉自己有以上情形,可能存在被一个强势的外部客体附身的可能。
这个客体大概率是养育者或现在的亲密关系&重要他人。
如果自恋型养育者不重视和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总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替孩子做决定,下指令,包办代替孩子做选择,同时会在孩子表达主体意愿时否定和打压孩子,总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那么相当于养育者吃掉了孩子的主体血肉,掏空Ta的一部分,来容纳自己的主体部分。
这个孩子就无可避免成为被附身的容器,为了适配自恋养育者的主体,而阉割掉了自己的主体。
一个让渡了自我主体性的容器,渐渐适应了被附身,会有几种结果:
一种是抑郁症,因为人的本能是成为自己,没有人能耐受始终被附身的感受。于是用死亡本能来抵抗自我消亡的痛苦;
进食障碍、焦虑躯体化等,因为抑郁症无法上学的青少年有这样的特点。
	
一种是精神分裂,为了维持父母是好的,是爱我的幻觉,强行让认知失调,混乱,认同父母使用分裂的防御机制,将父母附身的部分认同为好的,自己的部分接住投射来的“坏”,认同“我是一个坏孩子”,内在的好与坏无法整合,如果没有其他心理支持者的介入,便可能在自我攻击里彻底丧失主体性,陷入疯狂。
	
还有一种是觉醒,拒绝被附身,和附身者抗争,展开主体争夺战,这往往是非常惨烈的过程,伴随着前面两种可能存在。因为被附身的人,主体性弱,也更容易遭遇自恋者,重复被附身和吸食的命运。但只要觉醒,就是血肉生长的开始,当自我丰盈,力量滋长,附身的部分就会剥离风化。人的生命力,会指向恢复健康的道路。
相关问答
#通常来说,心理咨询通过以下机制起作用: 宣泄压力。这通常是通过来访者被允许在咨询室里面自由表达而达到的效果。很多来访可能每次咨询最直观的体验就是每次咨询过后就会轻松一些。 可能有很多人会说,咨询仅仅是倾诉来宣泄压力的话,那我找朋友去宣泄就好了呀,为什么还要花钱跟心理咨询师讲呢? 如果你真的能在生活中可以找到倾诉就能缓解压力的朋友,那么恭喜你啦,好好珍惜你的朋友吧。因为说实话,这样的朋友太少了,所以很多人才会花钱来找心理咨询师。同样是讲述自己的事情,跟咨询师讲和跟朋友讲会有什么不一样呢?你会体会到非常大的不同。 (1)你是否能真的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倾述内心的真实体验。这也会影响倾述的效果。我们都会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不可告人的情绪体验,比如对朋友的生气、愤怒等等;同时,你也会有担心:你跟朋友讲了那你对另一个你们共同朋友的负面情绪之后,朋友会不会为你保密?还有很多原因让你无法毫无保留跟你的朋友讲述你自己的内心的真实体验。 而心理咨询师师专业受训的,保密原则是最基本的原则。在咨询室里面,你可以毫无顾虑去讲述自己的所思所想。 (2)朋友是否能够保持中立的位置,客观指出你的问题。我有来访者告诉我,他之所以选择来做心理咨询,是因为他跟恋人发生了矛盾,当他跟他的朋友讲的时候,朋友也只是安慰,朋友选择“靠边站”,而无法保持中立的位置客观地告诉他:他自己身上、他恋人或者他们之间的关系会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心理咨询师是保持中立的位置,不会偏袒谁,也会很坦诚的指出让你困扰和痛苦的原因。 (3)朋友能不能让你感觉到被理解,而不被指责和攻击。 当你跟你朋友说你的痛苦和难过时候,朋友一句话让你哑口无言:你怎么这么脆弱呀,一点都不坚强,这点事算什么啊!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其实朋友们人也不坏,但为什他们的做法会让你感觉到不被理解、甚至还会有被指责的感觉呢? 因为朋友们也只是站在他们自己的角度去思考你的问题,而无法设身处地站在你的位置上去看你所面临的困扰。你问题在他们看来都不是问题,所以他也无法理解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困难,他只是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你的问题。 而咨询师会不一样,咨询师的一个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要有共情的能力。在咨询中你不会感觉到因为暴露自己脆弱的方面,就会被指责、被攻击、被评价,你能够真实的去做自己,表达自己真实的所思所想,哪怕不是那么积极向上的内容。#
相关话题
#感情那些事# 3784527个回答
#人际关系# 1747110个回答
#压力太大怎么办# 1180320个回答
#职场二三事# 378451个回答
#个人成长# 5164800个回答
#抑郁求助# 352666个回答
#焦虑怎么办# 652171个回答
#心理咨询# 1463628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