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磕一下
3回答
就是觉得自己不好,每次与人交流都拼尽全力表现得开朗和乖巧,希望别人接纳我。 而又害怕别人对我好,害怕朋友了解我之后就觉得我其实一点都不好,所以在别人想要靠近时,要么转移话题,要么突然变得冷漠。但是他们真的离开,自己又难过得不行,我真的很需要他们。 无法想象自己怎么经营亲密关系,害怕和一个人长期相处,发现各自的不好,也不想过于亲近,却又很羡慕亲近的状态。
3条回答
如果你想变得好起来,你需要什么样的资源
相关问答
#搜索CBT关键词搜索到的一片网络文章。现截取这么一段。 现在,认知行为疗法是心理治疗学派里的“一哥”,是科学的心理学流派,也是得到最多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临床首选的心理疗法。 而精神分析疗法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逐渐被摒弃、边缘化。只不过因为我国的心理学事业起步较晚,精神分析目前我们国内还有不少市场。但随着认知行为疗法的影响和普及性越来越大,大众尤其是青少年了解越来越多的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国内精神分析疗法也很快将走向没落。 截取第二段 03、认知行为疗法也会不奏效 既然认知行为疗法那么有效,为什么还要整合冥想、佛学等发展出第三代认知行为疗法呢? 这源于它本身的局限性:很多患者的自动化思维和核心信念难以调整,而且有可能在调整过程中,他们更加痛苦、无奈。 尤其是重度抑郁症患者,他们的负性情绪和灾难化思维的恶性循环很严重,有时难以用事实、理据去说服。 他们可能表面上认同治疗师所说的,但内心还是有所怀疑,甚至感到排斥,“我就是控制不了才求治的,你还让我控制?这不是很搞笑吗?” 有时候则是患者认同认知行为疗法,但难以做到,“你讲的都对,但我就是做不到”。 那如果反复失败,他们就会产生挫败感,更加认为自己无能、无药可救,进而产生对治疗产生退缩。 很多认知行为疗法的学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认为过于强调“纠正”“批判”反而难以奏效。所以第三代认知行为疗法调整了方向,引导患者不要批判自己的想法和情绪,而是好奇、平和地感知、觉察。 而从我们多学科诊疗(MDT)的角度,尤其是基于大量的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临床实践,认知行为疗法的局限性不止这些。 以抑郁症为例,认知行为疗法认为其根源在于不理性的认知模式,而这又源于过去的不良经历。 换言之,它认为抑郁症的根源是心理社会因素,这有很大的积极意义。这里说的不良经历可以理解为我们说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那这些不良经历具体是什么?认知行为疗法没有办法找到具体的事件。因为这种疗法始终是在外显记忆层面进行的,也就是患者正常意识的状态下。在这个层面上,婴幼年、儿童、甚至青少年时期的不良事件,患者大部分是不记得的。包括第三代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人本主义这些流派也是如此。 在这种情况下,治疗就只能在表面上的自动化思维上做功,还不一定能找到症状的核心信念,尤其是无法精准化找到背后的创伤事件。 评论:你说精神分析会走向没落,说认知行为疗法多么的强大,后来又说认知行为疗法有很大的局限性,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说中国国内心理学发展慢。精神分析会没落,我觉得恰恰相反,在曾奇峰、武志红等大咖的光环笼罩下,精神分析如火如荼。并且。我个人认为,认知行为疗法只是治“感冒”精神分析才是手术刀治疗“肺炎”# 9个回答
#穿着打扮# 15个回答
#发觉# 15个回答
#恋爱恶心# 17个回答
#.# 10个回答
#已读未回# 19个回答
相关话题
#感情那些事# 2238589个回答
#人际关系# 1062730个回答
#压力太大怎么办# 832633个回答
#职场二三事# 228925个回答
#个人成长# 2241493个回答
#抑郁求助# 219263个回答
#焦虑怎么办# 384205个回答
#心理咨询# 801404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