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父母对孩子有效的“爱护”,便是让孩子的“心理营养”逐步丰盈。在孩子的一生中,有4个坎,在无声地检验着父母对孩子“爱护”的智慧,也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石。 第一道坎:当孩子的“能力”与“欲望”在较劲时。你一定看过孩子有这样的行为:3个多月大的婴儿,会憋得满脸通红、急得哭闹地尝试“翻身”;1岁左右,刚学会走路的宝宝,不喜欢人扶,刚摸着走两三步,便忍不住要跑;……。面对孩子的“自不量力”,你会怎么做呢? 高估自己、低估事情,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个坎儿。当“我能行”到“原来我不行”的次数越来越多时,人的自我保护机制便会本能的打开,逐渐发展成:我不行、我不能。当孩子“输给自己”时,父母的反应,便是奠定孩子自我认同感的基础。 当你能够换一种表达方式:把“我说了吧”换成“你现在一定感到很沮丧吧”;把“叫你不要这样”换成“或许,这件事对你来说有些难度”;把“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换成“宝贝,你需要我的帮助吗”此时,你给予孩子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力量。
1温暖
相关问答
#无力滋养自己和别人 要说明什么是「滋养」,或许最好的说法是把它看成爱、关怀和帮助的组合。那些在情感上没有获得滋养的孩子,长大以后可能会觉得要在情感上滋养其他人相当困难。如果你还记得戴维,因为他是家中七个孩子里面最小的,在童年时期受到父母忽视,以致长大后没有办法与其他人建立情感上的连结。 就像同情心一样,滋养也是将人类聚集在一起的情感黏胶,是我们情感油箱里的燃料。对于健康的教养来说,这是不可或缺的;而在一段良好的婚姻关系当中,丈夫和妻子之间也必须有充分的相互滋养。如果孩提时代我们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滋养,我们就会吸收这样的养分,让它成为我们的一部分。长大以后,我们也会有能力在别人需要时为他们提供滋养,不管那是我们的父母、朋友、伴侣或是孩子。孩子就像海绵一样,他们会吸收父母的爱、关怀和帮助。一块远离水分的海绵会变得干枯,最后变得僵硬。同样的道理,一个孩子如果太远离爱、关怀和帮助,就会开始变得僵硬,并且把别人拒于门外,也无法接受滋养或是给予别人滋养。这就是发生在戴维身上的故事—他没有办法感觉或是表达他的爱。 「无力滋养自己和别人」的征兆与信号: ·人们有时会说,与你相处时有距离感,甚至觉得你很冷淡。 ·有时别人会觉得你很傲慢。 ·你经常觉得其他人太过情绪化。 ·其他人会请你给他们实际的建议,而不是情感上的支持。 ·如果有人在你面前哭泣,你会觉得很不自在。 ·你觉得难过的时候哭出来很难为情,特别是在别人面前。 ·你不喜欢真正被别人需要的感觉。 ·你不喜欢需要别人的感觉。 #
相关话题
#感情那些事# 3873497个回答
#人际关系# 1786006个回答
#压力太大怎么办# 1197811个回答
#职场二三事# 386064个回答
#个人成长# 5359662个回答
#抑郁求助# 359472个回答
#焦虑怎么办# 667232个回答
#心理咨询# 1504254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