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影
为什么有的人对越亲近的人脾气越大,表现出“窝里横”? 对越亲近的人脾气越大,那么跟TA最亲近的人是谁呢?当然是TA自己。所以其实“窝里横”的人的脾气看似是在发向被人,其实是在指向自己。TA是在表达对自己的强烈不满。 这个对自己不满的情绪来自哪里呢? 一般来源可能会有多种,比较常见的是来自自己的父母。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有太多的压力和情绪无力承担,他们可能会不自觉地把它们扔给孩子,而孩子也会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接收这一切,造就了成年后的坏脾气。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坏脾气有可能是在替父母表达,而父母往往不能理解到这一点,反而指责这个孩子不懂事,不知感恩。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父母,请感谢那个“窝里横”的孩子。如果你是那个“窝里横”的孩子,请接纳自己的坏脾气,因为它是那么的无辜。
为什么有的人对越亲近的人脾气越大,表现出“窝里横”?

对越亲近的人脾气越大,那么跟TA最亲近的人是谁呢?当然是TA自己。所以其实“窝里横”的人的脾气看似是在发向被人,其实是在指向自己。TA是在表达对自己的强烈不满。

这个对自己不满的情绪来自哪里呢?
一般来源可能会有多种,比较常见的是来自自己的父母。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有太多的压力和情绪无力承担,他们可能会不自觉地把它们扔给孩子,而孩子也会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接收这一切,造就了成年后的坏脾气。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坏脾气有可能是在替父母表达,而父母往往不能理解到这一点,反而指责这个孩子不懂事,不知感恩。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父母,请感谢那个“窝里横”的孩子。如果你是那个“窝里横”的孩子,请接纳自己的坏脾气,因为它是那么的无辜。
相关问答
#两性亲密关系——画语 我们生活中有各种亲密关系,家人,朋友,伙伴,而两性亲密关系是最有力量、最强劲的一种关系,也是几乎所有人都会被吸引要去面对的关系。 两性关系是一个人成长的修行道场。 不管你是同性亲密关系还是异性亲密关系,如果你认真去经营你会发现这个过程是找寻自我的过程。 在我们接待的关两性关系的咨询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同的方式呈现、不同的结果。而这些咨询中都有类似的一点,来访在寻找自己在父母那里没有得到的爱和情感支持,在两性关系中就会去找寻、期待完美的另一半,完成自己对爱的幻想和期待。是把对完美父母的期待投射到爱人身上去了。 两性关系,让人们体验极致的美好,被爱、被需要、被认可、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同时两性关系会引出一个人身上最糟糕的特质。是爱对方还是想从对方那里要爱从而控制对方,其实自己是分不清的。在爱的表象下用成人的方式把自身一个个糟糕的状态呈现出来。 当你和来访有深入的探索,你会发现亲密关系中来访所爱的人会是另一个期待的“母亲”或“父亲”。 “我爱他,觉得是在救赎另一个自己。” “我爱他,我明知他和我不般配,我们两个人没有未来,但我觉得我要拯救他。” “他不爱我,他爱我,为什么不知道我要什么,不知道关心我。” “不管他有什么样的人生,我想在他身边,哪怕他有家人。” “我要和他离婚,他只管他前妻的孩子,不管我们的孩子,我要把我应该得到的要过来。” “我不应该爱他,可我看到他就想占有他。” 各种理由形成的面具挡在真实的情感需求的前面。 探索两性关系的话题,绘画是一个很好的工具,绘画直接和人的潜意识链接。当画面呈现出来,引导画者去看画。整理自己的思绪,就会对面具后真实的自己、真实的需求有一个觉察和认识。 (以下画中的对话内容为了呈现方便为整理、调整内容,并非真实沟通内容) 这幅画画者讲述绘画过程中说:“我画了很多小岛,想画一艘大船去各个小岛去看一看。可画完发现船太大了过不去,于是把大船变成了小帆船。这么多岛屿,我每个岛都要去看看,都要去探索探索,要转一转,在往终点去前进!” “转完了这些岛要用多长时间呀?” “我也不知道呀,但是我心里觉得,这些小岛必须都要去看看才可以。” “会有一条路线吗?” “就是这个小岛转一圈,那个小岛转一圈,没有路线。” “这么多小岛可能会迷路呀!” “可能会吧。” “如果和亲密关系相关联,你会想到什么呢?” 画着看了一会儿,感叹的说:“想了很多,但是靠不近。平时面对一些事,总会反复想,反复想,好像两个人之间隔了很多东西。” “如果要规划一条最想走的路线,你会怎么走?” “我会走这些大一点的岛,别的岛就不去看了。 生活中会怎么做呢?” “少去想些事可能会更好些,也许这样彼此就进了。” 主题性绘画感受引导,让潜意识通过绘画呈现,经过一些问题,让画者把潜意识意识化的过程,当意识到问题,人就会有变化,回去改变。 单独沟通我们从画者这里知道一个不能理解他的爱人;两个人的关系不亲密;觉得对方不承担;不关注画者。可当画者画了一幅画,再去引导思考,画者看到自身的一些情况,也会想到如何去做。 我们会希望自己是完美的、美好的,当一些问题出现的时候,更多期待对方的改变,期待对方对自己包容、接纳、理解、无条件的爱,这个过程看不到自己的错误,觉得都是他人的错误。就会想到要去改变对方,让对方变得更好、更爱自己。可改造他人,最终都会是失败的,自我你在成长才是硬道理。 当接纳自己。面对自己的期待、需求、无能为力的部分、做的不好、做的不对的地方心反而就平静坦然了,能对未来有更多的想法和规划。这便是心理绘画的意义之一。#
#希望——为孩子成长指明方向 家庭教育不能停留在对孩子需求的满足之上。我们还需要对孩子有要求,把他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把孩子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和有用之才的过程中,肯定是第一位的。但仅有肯定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对孩子提出我们的希望,为孩子的成长指明方向。 对于一个粗心的孩子,你希望他细心一些;对于一个写作业拖拉的孩子,你希望他完成作业及时一些;对于一个缺乏耐心的孩子,你希望他多一些耐心;对于一个胆小的孩子,你希望他勇敢一些。这些希望都反映了孩子成长的方向,也是他成为社会的人、有用的人的必修课。 只是对于家长而言如何表达希望却是大有学问。如果期望表达的方式不当,就变成了对孩子的否定。例如,你有一个活泼的孩子,你希望他安静一些,你告诉他说:“你安静些好不好?”或者“你能不能像某某一样安静地坐在那里?”当你这么说的时候,孩子会认为:活泼好动是不好的,那个安安静静坐在那里的某某是好的,自己是不好的。这样一来,家长的希望就变成了对孩子的否定。其实家长并没有认为活泼是不好的,只是孩子过分活泼,而希望他适当收敛一些而已。 家长需要注意一个原则“表达希望应当肯定在前”。就是你向孩子表达希望的时候,应该先肯定孩子然后再来表达对他的希望,这样就可以避免他把你的希望理解为对他的否定。例如,遇到上面这种情况,家长可以说:“小孩子活泼一些挺好,但如果你在必要的时候让自己保持安静就更好了。”这样的话,既对他的活泼保持了肯定,但同时也告知了他努力的方向——必要的时候学会安静。#
相关话题
#感情那些事# 3752234个回答
#人际关系# 1732856个回答
#压力太大怎么办# 1174027个回答
#职场二三事# 375624个回答
#个人成长# 5097283个回答
#抑郁求助# 349599个回答
#焦虑怎么办# 646462个回答
#心理咨询# 1449535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