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
这个故事来自海灵格的《谁在我家》,早上刚看到,触动了我,分享出来。 “一个小孩走进一座院子里,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他惊诧不已,母亲说‘你看,那多美啊!’,这时,小孩的注意力必定要集中在妈妈的话上,看和听就被阻断了,他和客观事物之间的直接接触被价值判断取代了。孩子不再相信自己对事物本质陶醉的体验,而必须遵从外在的权威,由对方来定义什么是美,什么是好。” ps: 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这位母亲只是正常的分享,后果这么严重吗? 其实,这里的核心在于,在孩子体验事物时,不要去干扰孩子的体验过程。 扩大到孩子生活的其他层面,也是一样的道理。 比如孩子拿到一个新玩具,正常情况下孩子会按自己的方式来玩,但有些细心又好心的家长,会告诉孩子应该怎样玩。这么做的同时,也是在破坏孩子与玩具建立自身体验的过程。
这个故事来自海灵格的《谁在我家》,早上刚看到,触动了我,分享出来。
“一个小孩走进一座院子里,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他惊诧不已,母亲说‘你看,那多美啊!’,这时,小孩的注意力必定要集中在妈妈的话上,看和听就被阻断了,他和客观事物之间的直接接触被价值判断取代了。孩子不再相信自己对事物本质陶醉的体验,而必须遵从外在的权威,由对方来定义什么是美,什么是好。”

ps:
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这位母亲只是正常的分享,后果这么严重吗?
其实,这里的核心在于,在孩子体验事物时,不要去干扰孩子的体验过程。

扩大到孩子生活的其他层面,也是一样的道理。
比如孩子拿到一个新玩具,正常情况下孩子会按自己的方式来玩,但有些细心又好心的家长,会告诉孩子应该怎样玩。这么做的同时,也是在破坏孩子与玩具建立自身体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