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这句词出自纳兰性德的《采桑子》,深刻刻画了一种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矛盾心理状态。
1. 认知失调:明明清楚关系没有未来("情知此后来无计"),却仍刻意制造虚假希望("强说欢期"),这种 认知与行为的矛盾, 会产生强烈的心理不适。
心理机制: 为了缓解"我知道终将失去"的痛苦,通过语言幻想(如约定未来见面)暂时平衡内心冲突,属于典型的 自我欺骗策略。
现实案例: 濒临分手的情侣反复计划"最后一次旅行",实质是通过虚构承诺延缓分离焦虑。
2. 关系成瘾
表现:在注定终结的关系中强行延续互动,类似成瘾者对"最后一次"的执着。
-神经基础: 不稳定关系带来的 间歇性强化(偶尔得到回应)会激活大脑奖赏系统,比稳定关系更易成瘾。
关键特征 I 用"欢期"的短暂愉悦,掩盖"无计"的深层绝望
→ 重复"约定-破灭"循环,形成创伤纽带(Trauma B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