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这句词出自纳兰性德的《采桑子》,深刻刻画了一种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矛盾心理状态。 1. 认知失调:明明清楚关系没有未来("情知此后来无计"),却仍刻意制造虚假希望("强说欢期"),这种 认知与行为的矛盾, 会产生强烈的心理不适。 心理机制: 为了缓解"我知道终将失去"的痛苦,通过语言幻想(如约定未来见面)暂时平衡内心冲突,属于典型的 自我欺骗策略。 现实案例: 濒临分手的情侣反复计划"最后一次旅行",实质是通过虚构承诺延缓分离焦虑。 2. 关系成瘾 表现:在注定终结的关系中强行延续互动,类似成瘾者对"最后一次"的执着。 -神经基础: 不稳定关系带来的 间歇性强化(偶尔得到回应)会激活大脑奖赏系统,比稳定关系更易成瘾。 关键特征 I 用"欢期"的短暂愉悦,掩盖"无计"的深层绝望 → 重复"约定-破灭"循环,形成创伤纽带(Trauma Bond)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这句词出自纳兰性德的《采桑子》,深刻刻画了一种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矛盾心理状态。

 1. 认知失调:明明清楚关系没有未来("情知此后来无计"),却仍刻意制造虚假希望("强说欢期"),这种 认知与行为的矛盾, 会产生强烈的心理不适。
心理机制: 为了缓解"我知道终将失去"的痛苦,通过语言幻想(如约定未来见面)暂时平衡内心冲突,属于典型的 自我欺骗策略。  
现实案例:   濒临分手的情侣反复计划"最后一次旅行",实质是通过虚构承诺延缓分离焦虑。
2. 关系成瘾
表现:在注定终结的关系中强行延续互动,类似成瘾者对"最后一次"的执着。  
-神经基础:  不稳定关系带来的 间歇性强化(偶尔得到回应)会激活大脑奖赏系统,比稳定关系更易成瘾。  
关键特征 I 用"欢期"的短暂愉悦,掩盖"无计"的深层绝望  
  → 重复"约定-破灭"循环,形成创伤纽带(Trauma Bond)
1温暖
相关问答
#我们常常习惯于把那些从小就显得安静、乖巧,不对大人表达太多需求的孩子视作一种懂事,作为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个体,我们非常善于牺牲自我去成全一种更大的精神道义,这种文化合理性让我们成了世界上最团结一致的群体,也让我们在过去数千年里烙印下了独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心灵伤痕。 然而从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健康来看,那些在襁褓中就已经不再哭闹,在小小年纪就已经稳重内敛的孩子,他们或需要用一生背负起一具别人都无法看见的沉重枷锁,并且用这个时间里所有的自我束缚来换取一种认同,他人的,自己的。 如果能回到那个匍地而行的年岁,你看到的或许不是那个在他人面前总是恰到好处,举止得体少年或成人,而是一个被吞噬了所有生命活力的幼孩,在他们早已干涸了无数次泪痕的脸颊上,有的只是如荒原般的安静,苍土般的漠然。 幼时的他们倔强、刻板、不善言辞,直到心智启蒙的那一刻,他们突然成为了情商最高的物种,每一个人都夸赞他,喜欢他,他们也知道如何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舒服,他的言语,他的行为。 在他们面前,所有人都可以做最真实的自己,可以自顾自的说话,而不在意他是否想听。因为他们总是表现的饶有兴致,礼貌而又真诚。所有人都视他们为重要的朋友,都热情的联络他,对他敞开心扉,就像他也真的喜欢这些一样。 在他们身上,你看不到任何棱角,他们犹如流体的生命,以无形入有间,随方就圆,平洼合丘,从不与他人相伤。 对于他人,他们总是小心翼翼,克制谦卑,他们敛藏自己所有的气息,生怕任何有悖于他人想法意见的姿态浮现。倘若有一刻,两个人都寂静无言,他们才会去表达自己,为的只是再次把对方作为主角邀请入场,且不让对方觉得尴尬。 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也曾渴望表达,也曾希望被理解,他们只能和自己的同类为伍,在那些彼此都以熟知的宇宙里自由。他们怀着一份企盼的心愿,希望得到那样一份允许,直至再次面对他人。看着那些可以用自我去表达的人,他们找不到一个与之相对的存在,他们只能熟练的臣服并让位。 如果你曾聆听他们的故事,你会瞥见这样一幕,在那段模糊的记忆里,在那个他们还可以表达自我的时间,他们怯生生的仰头看向妈妈,在那张原本可以倒映出自己模样的脸上,他们再一次看见那张熟悉的脸,以及同样熟悉的簇拥在脸庞上的退缩,厌烦,不耐,漠然,然后他们记住了那份羞耻。 自此,这个世界又多了一个懂事的孩子。#
相关话题
#感情那些事# 3853241个回答
#人际关系# 1778109个回答
#压力太大怎么办# 1193893个回答
#职场二三事# 384231个回答
#个人成长# 5315290个回答
#抑郁求助# 357870个回答
#焦虑怎么办# 663836个回答
#心理咨询# 1494726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