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咨询
动态
问答
文章
App下载
登录
注册
赵莎莎
问
《庄子·渔父》里讲过一个故事。有个人在路上行走,无意间看见自己的影子和足迹,以为是鬼怪,非常害怕。 他吓得飞快跑起来,不料跑得越快,足迹就越多,影子追得越紧。于是他更加拼命狂奔,最后筋疲力尽而死。杀死这个人的,并非所谓的鬼怪,而是他的念头。 正如《新唐书》里所说:有心者有所累。 庄子早在几千年前就看穿了,这世上最消耗人的东西,其实就是人的心念。
1温暖
写回答
提交回答
相关问答
#成长,大概率摆脱原有命运#
#梦在说什么?#
#人生的旅途#
#人生就是一场体验,尽兴而活#
#所谓佳偶难久,人们眼中的天作之合往往不能白头偕老,这差不多是古老而常新的故事了。究其原因,也许是因为人的内在的感情要比外在的规范和利益更加难以捉摸,更加不易把握,爱情是比世俗的婚姻纽带更易变的东西。 以爱情为婚姻的唯一依据,在逻辑上便意味着爱情高于婚姻,因此,一方面,如果既有的爱情出现瑕疵,婚姻便成问题,另一方面,一旦新的爱情产生,婚姻便当让位。真正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永远不会大功告成,一劳永逸,再好的姻缘也不可能获得终身保险。#
1个回答
#“世间一切,上帝早已暗中标好价格”,每个“想要”的背后都暗藏成本。 大人清楚成本是什么,做什么事不做什么事,分别会导向怎样的结果。 孩子不清楚成本是什么,没有“I need”的压力,所以肆无忌惮地沉浸在“I want”里。 大人经常越界,把本该孩子承担的成本,都揽到了自己身上。 就像这诱人的冰激凌面包,对大人来讲成本是金钱和摄入热量后的肥胖可能性,而对于孩子看到的仅仅是面包的香气和冰激凌的诱惑。#
#“应该”、“可以”的心理潜台词 当我们用“你应该”和他人交流时,传递的是一种“命令性”的指引要求,在关系中我们是“主体”和“控制者”,对方是“客体”和“被控制者”。 当我们用“你可以”和他人交流时,传递的是一种“协商性”的平等关系,对方既是“客体”,也是“主体”,既是“被控制者”,也是“掌控者”。 在陪伴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和教师多用“可以”以及“我们可以”,因为“主体感”和“掌控感”是人格健全和人生幸福的基石。#
#来访者中心#
#敬畏生命本身的力量#
#人性中所有美好的特质,都应该是用来要求自己的#
相关话题
#感情那些事#
3840352个回答
#人际关系#
1772313个回答
#压力太大怎么办#
1191333个回答
#我需要心理咨询吗#
1024587个回答
#职场二三事#
382900个回答
#个人成长#
5287043个回答
#抑郁求助#
356840个回答
#焦虑怎么办#
661503个回答
#心理咨询#
1488683个回答
#一句话描述你现在的心情#
1361937个回答
推荐咨询师
17"
高瞩寰
持证7年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浙江 杭州
咨询
2
人
评价
1
条
复购
0%
46"
孙荣艳
持证8年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天津 天津
咨询
29
人
评价
4
条
复购
27%
40"
张明翠
持证12年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辽宁 辽阳
咨询
26
人
评价
4
条
复购
42%
19"
时峰
持证11年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山东 青岛
咨询
100
人
评价
28
条
复购
39%
47"
任淑香
持证10年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陕西 西安
咨询
5
人
评价
1
条
复购
6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