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晶
在我老家山东,考公的执念特别重,以致于心态扭曲,形成的群体性认知闭环。这就是典型的家族业力,地域业力。 背后隐含的是, ①齐鲁大地自古出圣贤,不出枭雄,一直需要拜大哥,从众和群体意识特别浓,这也是为什么山东一直是中央的大后方,各种无条件支持 ②对“稳定”的过分追求,带来对“不确定”的耻辱感,对“控制权”的强烈需求。但是,任何规律的真相都是此起彼伏,人需要应对变化的弹性,而非追求绝对的稳定。 ③这些地域特点,被混沌的自我带入家庭,就是代际鸿沟,家族创伤。一代人,一代领导人又会创造新的地域特点。 在有选择权时,多看看世界,给后代更多选择。 ④最后,每个人都是多面相的,你唯一需要了解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当你看得越微观,自然也会越宏观。当你分得清自己受什么影响,也自然也会慢慢从这种影响中摆脱。 祝你,不断从自性的微观,走向世界的宏观。 #人间清醒大晶子 ​
3温暖
相关问答
#第75天# 1个回答
#当我们感知自己的“缺点”时,伴随着什么样的情绪,自责、愤怒、羞耻还是内疚,这些情绪会促使我们做出什么样的行为? 有的情绪可能会导致自我攻击,认为自己很差劲,没有价值,什么也做不好,有这样想法的个体,在人生的早年,往往有着非常严苛的双亲,只要孩子的表现稍有“差池”,就会进行指责或嘲讽,并强行的矫正。 这种互动模式,会成个体内在的一部分,当“缺点”被发现时,严苛的内在就会开始起作用,外在的表现可能是将自己封闭起来,不和外界接触,或是在关系中不停的出让边界,去讨好或付出。总之,就是用各种方式,让自己不舒服。 从某种意义上说,类似的行为是种变向的自我惩罚,而这种方式缓解了面对“缺点”时的羞耻和自责,反而有种不舒服后的快感,失去了改变的动机,因为惩罚已经发生,个体已经付出代价。 接受惩罚有时要比进行转变要容易的多。 而且,这种内在的严苛,往往也会投射出去,在面对爱人或孩子时,去严苛的对待他们,在他人感觉无所谓的事情上,自己却认为是种“缺点”,这必然会造成冲突,进而又会强化某种模式。 可以看到,所谓的缺点,有些情况下,是一种内在的模式,用隐秘的方式去影响着外在的行为,但这些模式在亲密关系和职场上,会导致破坏性的结果,个体甚至不知道自己内心世界发生了什么,只看到了外在世界对他们的反馈。#
相关话题
#感情那些事# 3918092个回答
#人际关系# 1804193个回答
#压力太大怎么办# 1206622个回答
#职场二三事# 389458个回答
#个人成长# 5463359个回答
#抑郁求助# 362815个回答
#焦虑怎么办# 674685个回答
#心理咨询# 1526140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