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昭霞
准备去百望山溜达,来到平常入山的“小洞”,之所以叫它“小洞”,是因为通过它时需要低头侧身缩腰吸腹才能通过,正好碰到三个人在封“小洞”,只能作罢,需要行2里多路从正门上山。关于“小洞”的故事这里就不说了,当一件事情达不成共识,并且不能互相理解时,就会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出现。 从百望山的北线向山顶走,路上遇见一位老先生,看起来每上一步都不是很轻松,上两步就会杵着拐棍歇一歇,环顾了一下,发现他是自己一个人上山的,疑惑为啥不走南线的防火道,偏偏来这崎岖山路,好在碰到他时,已经快到山顶,跟在他身后到了佘太君望儿的地方,我就快步走了。 回到山下时,我在入口小广场看到一位老奶奶,个子不高,好似江南人,小音箱放着一首蒙古歌曲,老奶奶随着音乐翩翩起舞,面带微笑,整个人和音乐融为一体,舞姿轻盈娴熟,尤其是手腕的动作柔如柳丝,不禁坐在台阶上看着她跳舞。 我在想,老先生和老奶奶怎么都是一个人呢?难道到了一定年龄人会越来越孤独吗?我也是一个人在爬山,我孤独吗?如果我不孤独,为什么我格外关注了这两位孤身的老人呢?又回顾了一下爬山的过程,阳光、鲜花、小路、百草、亭台好像都是我的朋友,在路上听了杨鹏老师的关于“自我实现”这个概念的的朔源以及思考,这个流行的词汇原来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出自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核心是潜在-实现的思想模型,深刻的影响了西方的历史观。要想实现什么,首先得知道自己潜在有什么,才能知道去实现什么。黑格尔、马克思、马斯洛都运用了这个思想模型,自我实现这个概念也因为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在大众中流行起来,它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的最高层次。 想到自我实现,就会解释为充分的挖掘自己的潜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可最好的自己是个啥样?什么是自我?实现什么样的自我?佛不是说无我吗?既然无我,哪里来的自我实现呢?多问几个问题,似乎自我实现这个概念模糊起来,没有那么清晰和熟悉了。 听到杨鹏老师说,亚里士多德有很明确的答案,他认为人是潜在的神,活出神的样子就是人生最高目标。什么是神性?亚里士多德把人分为植物灵魂、感性灵魂、理性灵魂,而理性灵魂就是人类潜在的神性,就好像一颗松树的种子具备长成松树的天然动能,而人这颗种子也有成长为神的样子的天然动能......,亚里士多德说一个神性的人具备的特质是:道德高尚、公正、勇敢、克制、不极端、中庸、理性......,每个生命都具备这样的潜质。
相关话题
#感情那些事# 3418854个回答
#人际关系# 1586353个回答
#压力太大怎么办# 1106548个回答
#职场二三事# 344460个回答
#个人成长# 4427973个回答
#抑郁求助# 319112个回答
#焦虑怎么办# 589246个回答
#心理咨询# 1310455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