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安全感”这个词,尤其育儿经里常常说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方能奠定孩子一生感受幸福的基础。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绘本《妈妈,你爱我吗?》。在这部作品中,一位名叫因纽特的小女孩,通过与妈妈的对话,反复测试着妈妈对自己的爱,而妈妈也一遍遍回复“我还是爱你”,让小女孩明白妈妈的爱是温暖且无条件的,从而给了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到底什么是“安全感”?
可以这样理解“安全感”:人们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希望在社会生活中或是情感生活中有种稳定、可控的感觉。心理学家把孩子的“安全感”称为心理的免疫系统,这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孩子的“安全感”虽然只是内心的一种情感状态,但它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以及行为方式都有影响。
孩子的安全感来源于哪里?
安全感从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已经开始建立:和妈妈的每一次对视;妈妈稳定有力的心跳声;爸爸磁性的话语,爽朗的笑声……可以说,年龄越小,安全感的获得越重要,对人一生的影响也越大。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调皮、捣蛋,可能正是孩子在向大人确认爱,确认安全感。相信看了这本绘本,你会有所感触有所得,能在生活中注意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安全感”充足的孩子,内心坚信“我是可爱的,我是被爱的,我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我有能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他们通常都是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在面对困难时,相信自己可以克服;而“安全感”缺失的孩子,总认为世界是危险的、父母是不爱自己的,甚至会经常担心被抛弃,所以容易焦虑,人际交往也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