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黎明
取悦者 童年时期在过分保护或者偏激的家庭下成长的孩子,为了不让父母失望或者不开心,会尽全力变成一个“听话的乖孩子”。 学会了如何察言观色,如何确保身边的每个人都开心。这样的生存方式,会沿用到成年时期。 长大后,他们会习惯性地去取悦自己的另一半。 不喜欢和伴侣起冲突,也不喜欢处理纠纷。为了快速解决问题,他们往往会主动认错道歉和做出弥补。 在恋爱中,她总是忙碌于满足对方的需求和欲望,很少正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当她给自己的压力过大,或感觉自己总是让另一半失望时,他们可能会开始在恋爱关系中选择逃避。
取悦者 
童年时期在过分保护或者偏激的家庭下成长的孩子,为了不让父母失望或者不开心,会尽全力变成一个“听话的乖孩子”。
学会了如何察言观色,如何确保身边的每个人都开心。这样的生存方式,会沿用到成年时期。
长大后,他们会习惯性地去取悦自己的另一半。
不喜欢和伴侣起冲突,也不喜欢处理纠纷。为了快速解决问题,他们往往会主动认错道歉和做出弥补。
在恋爱中,她总是忙碌于满足对方的需求和欲望,很少正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当她给自己的压力过大,或感觉自己总是让另一半失望时,他们可能会开始在恋爱关系中选择逃避。
相关问答
#画语——你真的爱我吗 两性关系咨询中最常出现的一句话,就是:“他不爱我。”可他真的不爱你吗?还是你感觉不到他的爱? 在一段亲密关系里,彼此深深的依赖,会期待对方成为无条件爱自己、接纳自己的那个人。这种期待延续我们在父母那里的那份没有得到的爱。曾经在父母哪里被爱的期待求而不得,愤怒无法正常表达,只能压抑在潜意识里。这种创伤经历基础上生成了一种不被爱的信念,从而不信任爱、不确定被爱。 亲密关系里再次被那份浓浓的爱包围,逐渐相信可以被爱,如果觉得不被爱,也有能力表达愤怒,压抑在情感需求,偏颇的信念便会被激发出来。 你感觉他真的不爱你吗?其实正好相反,是因为你很清楚他爱你,才把这种不满的情感投射到他身上。 在我自身的亲密关系里,当我感受到不被爱、不被需要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愤怒,是想指责对方,心理的对话是:为什么你不爱我,不需要我?这种感受出来的时候很难被理性主导,那个时候更多是一个需要被关照的孩子,无助、无力。当这种情绪过去后才会发现原来自己是这么的不讲道理,对方的爱怎么会在某个时刻视而不见!自己的感受完全是错误的。 我们经常说一体两面,有爱才有恨,如果换种说法:有爱才敢恨,这样理解是否更清晰?如果不够爱,也没有必要把潜意识里压抑的那部分情感期待投射到这段关系里,因为不够爱也产生不了恨。(特殊人格状态,特殊情感经历的人不包含在内) (画) 这是一幅已婚女性的绘画,画中色彩的空间和黑暗空间形成明显的对比,女性站在黑暗空间里,男性站在有色彩的空间里。 这幅画里我们看到距离不同,人与人的位置之间有很长的路,色彩的差距很大。单从分析看已经能看出两个人的关系状态。画者表达不多,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却看到画者的忧郁,无力的状态。 爱在繁华之地,而走不进的爱,如身处深渊。 “我那么爱你,却走不进你,那么我用我的黑暗吞噬掉你如何?可我又看到了你在等我。你的繁花之地是不是为我创造的?”这可能是黑暗中她的心里话。 爱与恨在一幅画中清晰的展现出来。 亲密关系里爱是无处不在的。 你生气也好,愤怒也好,都在期待对方爱你。就像幼时对父母的期待一样,因为爱父母,怕父母不爱你,不喜欢你,不接纳你。曾经的信念被复制到现在的关系里,并且因现在成人的你这种感受表达都会被放大。 而心理绘画是一种找寻创伤引发信念背后真相的方式。在关系里愤怒不满,在画中找期待与爱,然后再去看关系中的真相,上面这幅画有这样的对话。 “他在做什么?” “他在创造一片新的天地,和我的黑暗世界对抗,他等我过去和他一起生活,在这个美好的世界里一起生活。” 如果你相信他的爱,你也会往爱的方向努力。人活在自己的信念基础上,并且去创造、去经营,去完善这个信念。 爱,就藏在画面里,他很爱你。#
相关话题
#感情那些事# 3823696个回答
#人际关系# 1765118个回答
#压力太大怎么办# 1188090个回答
#职场二三事# 381714个回答
#个人成长# 5247588个回答
#抑郁求助# 355618个回答
#焦虑怎么办# 658549个回答
#心理咨询# 1480811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