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爱红
很多时候,亲密关系间的指责抱怨便来自于观察者效应的陷阱: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与观察到的伴侣的类似行为的解释完全两样,容易引起争执。举个例子,小M和小Y是一对夫妻,平时有岳父岳母帮衬家务。年后老人延迟返城。家庭琐事就落到夫妻俩身上。有一天,妻子小Y有事正忙,嘱咐丈夫小M给儿子洗脸。只见小M刚进盥洗室就探出脑袋问:老婆,儿子的脸盆是哪个?毛巾是哪块?小Y很生气:儿子都6岁了,老爸连儿子的毛巾,脸盆都不认识,你也太不负责. 接着小Y开始准备早餐了,没想到燃气用完了。小Y问小M:老公,燃气怎么又没了,为什么不多灌点啊?小M说:燃气是分段收费的,多罐不划算。小Y听听就算了,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妥。在这个普遍的家庭案例中,小Y实际上已经落入了行为者-观察者效应的陷阱。当她作为行为者时,结婚数年从来不过问罐燃气的事;当她作为观察者时,目睹丈夫同样结婚数年没给儿子洗过一次脸。 这两件事的性质其实是一样的。不过小Y却能很坦然地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家庭分工嘛,燃气本来就不归我管,不知道分段收费很正常。但小Y却不能用同样的心态对待丈夫,她反而觉得这个丈夫糟透了,不关心儿子,不关心家庭。 给我们的两点启发: 1、观察者效应使得伴侣们忽略了他们在彼此身上观察到的行为正是自己所引发的。每个人都可能认为另一方会像自己一样看问题。如果伴侣间都有意识的去努力了解对方的观点,会减少冲突。 2、心中假定:即便是你最亲密的伴侣也很少能真正理解你所有行为的原因。
很多时候,亲密关系间的指责抱怨便来自于观察者效应的陷阱: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与观察到的伴侣的类似行为的解释完全两样,容易引起争执。举个例子,小M和小Y是一对夫妻,平时有岳父岳母帮衬家务。年后老人延迟返城。家庭琐事就落到夫妻俩身上。有一天,妻子小Y有事正忙,嘱咐丈夫小M给儿子洗脸。只见小M刚进盥洗室就探出脑袋问:老婆,儿子的脸盆是哪个?毛巾是哪块?小Y很生气:儿子都6岁了,老爸连儿子的毛巾,脸盆都不认识,你也太不负责.
 接着小Y开始准备早餐了,没想到燃气用完了。小Y问小M:老公,燃气怎么又没了,为什么不多灌点啊?小M说:燃气是分段收费的,多罐不划算。小Y听听就算了,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妥。在这个普遍的家庭案例中,小Y实际上已经落入了行为者-观察者效应的陷阱。当她作为行为者时,结婚数年从来不过问罐燃气的事;当她作为观察者时,目睹丈夫同样结婚数年没给儿子洗过一次脸。
  这两件事的性质其实是一样的。不过小Y却能很坦然地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家庭分工嘛,燃气本来就不归我管,不知道分段收费很正常。但小Y却不能用同样的心态对待丈夫,她反而觉得这个丈夫糟透了,不关心儿子,不关心家庭。
给我们的两点启发:
1、观察者效应使得伴侣们忽略了他们在彼此身上观察到的行为正是自己所引发的。每个人都可能认为另一方会像自己一样看问题。如果伴侣间都有意识的去努力了解对方的观点,会减少冲突。
2、心中假定:即便是你最亲密的伴侣也很少能真正理解你所有行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