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咨询
动态
问答
文章
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庄会谦
问
因为我们不完美,所以我们没有资格要求世界完美。
写回答
提交回答
相关问答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早安#
#开心,知道怎么发动态了#
#情绪要有人接#
#若无共呜,沉默即安#
#我为什么总是很消极很悲观 前几天看到问答里有个人询问说:算命先生说我们以后肯定能离婚,此前我也是担心我跟另一半是否能走到最后,现在看来担心还是有必要的,这影响到了我对婚姻的信心,怎么办呢?(此案例来自公益平台,如果当事人希望撤销,可联系本人) 这个案例让我想起了一个寓言故事:有个老奶奶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卖布鞋的,另一个是卖雨伞的,下雨天老奶奶就会很难过,因为买布鞋的儿子生意会受到影响,天晴的时候,还是会难过,因为卖雨伞的儿子日子又不好过了,所以整天闷闷不乐的。有一天有个人告诉老奶奶,如果下雨天你想卖雨伞的儿子生意会有多好啊,天晴了,卖布鞋儿子的生意又红火起来了,想到这里老奶奶开心地笑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都有其两面性,如果我们单纯地只想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那我们可能永远都振奋不起来了。 可是有些人偏偏就是总是会想到事情的糟糕的一面,比如今天早上起来晚了,没有坐上班车,耽误了上班,挨了老板的骂,都怪自己这么笨,忘记了设闹钟,老板肯定对自己又有看法了。如果换个角度思考起来晚了正好可以做公共交通,可以看到另外与众不同的人(而不是以前的那些同事)。换一个环境,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也不错的;被老板骂了,说明自己可提升空间还是很大的呀,不然老板不就直接开除走人了,还费口舌干嘛。 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渴望积极向好的方向,可总是忍不住会思考坏的一面,我们称之为“自动化思维”,在做重大决策前各个方面都思考到位,是对决策的负责任,是积极有力的。但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是消极被动的模式,可以想象生活会有多么的苦不堪言。 那为何“自找苦吃”呢,可能并不是我们不愿意,而是不能够,可能曾经的你经历了下面的类似遭遇: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爸爸妈妈动不动就会破口大骂,拳脚相向,比如爸爸下班回来看到妈妈没有及时给自己做饭,然后就破口大骂,怎么这么懒之类的,甚至还会动手。那作为孩子的你看到了这种场景是不是会被吓坏了,却也无能为力,你可能会认为爸爸妈妈关系不好跟自己也是有关系的,你可能会形成“我是不好的,这个世界是危险的,不安全的”之类的想法,当你长大后,这种想法并没有因为你的长大或环境的改变而消退,而是深藏在你的思维里,当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就会往坏的方面思考,以证明这个世界确实是不安全的。(未完待续) #
1个回答
#心理学知识分享#
#为什么他总是拒绝我的需求,是不是不爱我了#
#孩子的作业到底该怎么管? 一、两个极端:一是作业是孩子的事,就不要管;二是我们要如何细致的去帮助孩子。这两个极端,我们都曾经听到过成功的案例:完全不管孩子,孩子变得自觉;管的很彻底的,扭转了孩子的学习动力,学习成绩有所上升。但是我们也见过,甚至是更多的这两种极端的失败的案例。 我们现在的家长基本上不是不管孩子,而是管的太多。 管的很彻底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可能会是一个人见人夸的孩子,因为90%的这阶段的孩子在遇到压力面前都会选择顺从,但是到了初中,高中,这种孩子,他没有真正形成能力,没有自我安排的统筹能力,最后孩子的表现越来越差,而这个时候家长却没有办法。 二、不走极端,在两点之间把握一个度,这个度的原则就是在你现在的基础上最低限度的介入。 有一条边界线,线的这边是管的多了,线的那边是管的少了。怎样找到这条边界线?这条边界线就是孩子能力的边界,换句话说就是,孩子能自我管理的,我们就不管;孩子练习一下,能学会自我管理的,我们也给他空间,逐渐放手;孩子无法自我管理的部分,我们来管。 我们最大的盲区就是觉得孩子啥都不会,所以我啥都该管。这条线是客观的,它是不断变化的,对于每个孩子而言,这个最低限度都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和状态当中也是不同的。 三、对孩子管理介入次数统计 每天做一个统计,晚上睡觉之前,把你当天的管理行为作一个记录,比如:1、孩子回家,你提醒他开始写作业,记录下来。2、孩子作业走神了,你提醒他,这也算一次。3、孩子写作业过程中,你进去送个水果,其实是想看看他写的怎么样?记录下来。4、你看孩子作业,说这道题做的不对,也算一次。5、各种催促讲道理,也算一次。…… 介入次数,加上时长,你会吃惊的发现,从孩子放学回家到睡觉,就做作业这个事上你至少也介入了3到50次。如果再加上家长的情绪和心态,你用非常焦躁、非常不满的态度管理孩子,这就等于你在这个事上还得翻倍。 四、如何做到最低限度的管理频率? 最低限度的管理频率,对于不同的孩子,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的时段都是不一样的,给大家一个中等范围的管理水平,就是从孩子放学到睡觉,各种管理行为都算上不超过十次,最理想的状态是控制在三次以内。我们根据自己平时的情况,对自己每天的记录,一天进步一点点。 控制自己的介入次数,首先得找到自己现实的管理边界,就是你得学会观察, 你管住自己的嘴不说,然后去观察孩子。比如说孩子写作业的坐姿特别不好,我观察了他一会儿,他这坐姿好了,这说明什么?说明他有这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孩子拥有哪些自我能力,就是你观察出来的。 首先、降低我们的管理频率,这样你才能看到哪些事情,你不管他也能做好,即使你没有你管的时候做得那么好,但是他的能力已经达到了。这就要靠自己的记录,进行小幅度的尝试,去掉哪一些,保留哪一些。 然后、当不得不去管理某个行为的时候,先给自己定个目标,我介入多少次?在进入之前,我留给孩子自己调整的时间是多少?当时间过去了,准备启动第二次管理的时候,可以非常严肃的告诉孩子的停下这个事儿,然后选择应该要做的事。你管的越少,你说的话就越是可丁可卯。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不要被孩子的情绪影响,我们就不会有负面情绪影响到孩子。 最低限度的介入,对于孩子,对于父母来说,真的可以让这个家庭变得母慈子孝,前提是如果你真的愿意去这么做。 可以把每次介入时你说的话录下来,然后听一听做记录,从孩子放学到睡觉,听一听你都说了多少句话,花了多少时间,有了这么一个账本之后,你对孩子的管理频率就一定会下降。#
1个回答
#当你不断遇见新的问题#
#对自身能力有很高信心的人把困难的 任务当作需要掌握的挑战,而不是要 避免的威胁。 --阿尔伯特·班杜拉#
相关话题
#感情那些事#
3757719个回答
#人际关系#
1735131个回答
#压力太大怎么办#
1175091个回答
#我需要心理咨询吗#
1011363个回答
#职场二三事#
376054个回答
#个人成长#
5109139个回答
#抑郁求助#
350034个回答
#焦虑怎么办#
647475个回答
#心理咨询#
1452006个回答
#一句话描述你现在的心情#
1326405个回答
推荐咨询师
60"
田大朋
持证16年
职业资格证书
陕西 西安
咨询
74
人
评价
46
条
复购
55%
28"
周美芳
持证11年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
广东 深圳
咨询
76
人
评价
8
条
复购
28%
31"
贾艳宇
持证14年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黑龙江 大庆
咨询
287
人
评价
294
条
复购
73%
29"
杜迪文
持证10年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安徽省 芜湖市
咨询
578
人
评价
270
条
复购
55%
52"
杨蕊
持证16年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山西 太原
咨询
53
人
评价
8
条
复购
6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