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人们在面临众多选择时,会出现反复权衡或逃避选择的问题。心理学家也做过很多解释,比较能解释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人类进化过程中生理机制、机会成本和选择的风险。
1)心理学家苏珊·休格曼曾经指出,人类儿童早期的成长像极了人类进化的缩影。婴儿不需要众里挑一,只要简单地接受或拒绝眼前的东西就行,面临的情况也不多:“要喝果汁吗?”“想去公园吗?”“要玩滑梯吗?”……父母问的问题,孩子只需要回答“要”还是“不要”就行了。
然而到了5岁以后,孩子的语言沟通能力更加成熟,父母就会问:“要喝苹果汁还是橙汁?”“要去公园还是游泳?”“要玩滑梯还是秋千?”此时过去那种“要或者不要”的思维方式就不够用了。此时孩子的选择会相当吃力,纠结许久。长大面临着更多选择,放弃更多机会,但是我们进化史让我们的选择变成一个大难题。
2)机会成本是指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 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当选项越多,机会成本就越大,机会成本会让最佳选项的整体吸引力下降,被选中的选项带来的满足感就越低。
3)可逆选择和风险
当我们面临选择困境时,假如有一个可以逆转的机会,则会加快人们的决策,例如买东西可以退货、预定的房子可以反悔、付出的感情可以回收……,那么我们就会更容易做出决定,并且焦虑的情绪会得到缓解。
可逆选择,会降低机会成本,也会降低风险。我们大多数人都愿意多花点金钱去换取反悔的机会,例如,拒绝购买“一经售出,不退不换”的促销商品,而去选择有退换保证的全价商品。
作出重大选择之所以困难,可能就是它们是不可逆的:婚姻没有退货保证,职业亦然,任何改变都意味着巨大的代价——时间、经历、金钱或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