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雨
儿童虐待是个沉重的话题,被形容为“灵魂谋杀”是恰当的。 我们会发现被虐待的儿童会选择保护父母。当儿童被打、被关禁闭、被性侵、被强迫吃屎……儿童无法理解这种过量的刺激感觉是什么,也无法承受这些痛苦,多次受到虐待的儿童的灵魂逐渐被扼杀,开始扭曲。儿童为了活下去,必须发展出一套理论来适应环境,比如错不在父母,而在自己。当然,父母也会通过强调自己的不得已来否认虐待行为的伤害性。这样施虐-受虐模式就形成了,这是孩子和虐待父母唯一的链接方式,也是获得父母好的对待的唯一可能。 我们都清楚除非虐待父母“良心发现”,否则不可能转变施受虐模式,虽然这些父母可能曾经也是受虐的一方。而正是儿童那天真的、原始的好父母幻想,即“父母下次会变好”的被爱和融合愿望,为维持施受虐配对贡献了重要力量,即儿童通过成为受害者-共生体,即主动受虐来防御无法被爱的恐惧。这个过程被费伦奇称为“充满焦虑的认同”和“对攻击者的内摄”。 这些孩子成为父母之后,内摄的父母形象被激活,童年的焦虑也被激活,这强化了对攻击者的认同。他们望着自己的孩子,仿佛看到当年焦虑且受伤的自己,产生强烈的救赎和推翻过去的愿望,出于防御,他们最终会不由自主地选择认同攻击者,通过扮演主动施虐的父母,让自己的孩子与自己结成过去一样的同盟,并在重现的施受虐的关系中,幻想着“我来作父母,这次一定会变好”。 虐待就是这样形成了一个可悲的闭环,即施受虐的双方随着年龄成长和身份转换而反转并以强迫性重复的方式延续“父母会变好”的妄想。 #儿童虐待##灵魂谋杀# #精神分析#
1温暖
相关话题
#感情那些事# 3419926个回答
#人际关系# 1586820个回答
#压力太大怎么办# 1106776个回答
#职场二三事# 344523个回答
#个人成长# 4430388个回答
#抑郁求助# 319169个回答
#焦虑怎么办# 589419个回答
#心理咨询# 1311004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