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娟娟
前几日开了个心理沙龙“对话我和我的小孩”,和朋友们在两个多小时里分享了成长中那些来自于父母的误导或误解,讨论了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影响和优化策略,尝试淡化跨越代际的留有遗憾的心理印记。 成长与教育是父母与孩子同步的双向修行,父母和孩子互为镜子照见彼此,也互为加油站鼓励对方不断发现、修正、滋养、督促自我。 整理了一份“子辈典型问题VS.家庭教养行为”对照表给大家参考。“问题表现”出现三种就可判断孩子成长和家庭教育处在“亚健康”状态,出现四种或以上说明情况已很不乐观,可试着调整家庭教养方式方法来改善现状。
        前几日开了个心理沙龙“对话我和我的小孩”,和朋友们在两个多小时里分享了成长中那些来自于父母的误导或误解,讨论了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影响和优化策略,尝试淡化跨越代际的留有遗憾的心理印记。
        成长与教育是父母与孩子同步的双向修行,父母和孩子互为镜子照见彼此,也互为加油站鼓励对方不断发现、修正、滋养、督促自我。
        整理了一份“子辈典型问题VS.家庭教养行为”对照表给大家参考。“问题表现”出现三种就可判断孩子成长和家庭教育处在“亚健康”状态,出现四种或以上说明情况已很不乐观,可试着调整家庭教养方式方法来改善现状。
相关问答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父母对孩子经常颐指气使,就会形成一种言语行为上的“习惯性粗暴”。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身心带来的伤害,给亲子关系中埋下隐患,或者意识到了却没有改变的勇气。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骂一顿或打一顿,孩子没有能力反抗,其实这和恃强凌弱没有本质区别。对孩子习惯性粗暴的父母大都是不能很好控制和管理自己情绪的人,育儿过程中遇到各样问题或挫折时,他们的心智水平和心理能量不足以应对问题,要么选择逃避,要么选择爆发,把孩子当成恶劣情绪的牺牲品。 不少对待孩子粗暴的父母,自己在原生家庭也同样被粗暴对待。成为父母后,就从受害者变成加害者,将这种方式复制到自己的亲子关系中,还理所当然地认为:“我的父母就是这样做的,我就是这样长大的!” 现实生活的压力无处不在,有的父母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又没有学会用合适的方法或途径来释放压力,回到家一看到孩子有什么不顺眼,就马上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孩子变成了可怜的“替罪羊”。打骂孩子暂时不用付出什么代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心情不好了就拿孩子出气,变成习惯性粗暴。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父母这种自私、冲动的行为对孩子身心和亲子关系造成的伤害是深远的。 某种行为成为习惯,的确不容易马上改变,但只要父母意识到了粗暴态度对孩子带来的伤害,也不愿意被这种不良习惯所控制甚至代代相传,改变就有了动力和契机。 当父母忍不住要对孩子恶语相向甚至棍棒伺候的时候,请给自己几秒钟的暂停时间,把孩子想像成童年的自己,回忆一下自己被粗暴对待时的痛苦感受,看见自己内心那个曾经可怜无助的内在小孩。有了这样的反观和觉察,父母才能深深领悟: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相关话题
#感情那些事# 3125705个回答
#人际关系# 1453051个回答
#压力太大怎么办# 1043011个回答
#职场二三事# 315934个回答
#个人成长# 3846105个回答
#抑郁求助# 289998个回答
#焦虑怎么办# 541125个回答
#心理咨询# 1185065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