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每周挑2天“不讨好”,看看会发生什么 从认知行为流派的角度,我们的行为和情绪往往都来源于内心的某种假设。讨好这种行为背后,同样也藏着一些我们不易觉察的假设: 1.如果我拒绝了别人的要求,别人就不会喜欢我。 2.如果被批评/拒绝,就说明我这个人很糟糕。 3.只有努力满足对方的需要,我才能得到对方的爱。 4.如果我的想法跟大家不一样,就会遭到排斥…… 其实,看到这些假设本身,就是改变的开始:我们可以认真观察支配我们行为的信念,并有了反思它的机会。 更进一步的做法是:在一些小事上试试这些“如果”,再看看,真实的结果真的跟自己的假设一样吗? 在日剧《风平浪静的生活》里,女主就是通过这种小小的尝试慢慢修正内心的假设的: 从来不敢跟人起冲突的她买菜被少找了钱,忐忑地回去要,觉得一定会被店员翻白眼。 这个时候,她内心的假设是:如果我回去要回几毛钱,就会被别人认为小气/斤斤计较。 没想到的是,店员马上跟她道歉,还送给她一盒金针菇。原先的假设就被推翻了。她发现表达自己的需求并没有那么可怕。 如果你也想改变自己的讨好行为,不妨认真审视讨好背后的假设,然后在一些小事上做做“行为实验”,看看结果跟原先的假设有什么不同——没有什么比亲身的体验更能打破我们过往“讨好”的假设了。 二、练习拒绝,从不要立刻说“是”开始 你是不是也会这样:习惯性答应他人的要求,经常为此牺牲自己的需要,没有时间精力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如果直接拒绝对你来说真的很难,那不妨从不要那么快地说“是”开始。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 CUMC )的研究人员发现:只需要推迟 50~100 毫秒的时间做出决策,大脑就会屏蔽干扰,提高决策准确性。 当有人向你提出要求时,不需要马上拒绝,只需要告诉他们,你需要一些时间考虑: 1.我现在有些忙,可以晚点回复你吗? 2.我需要看下这周的日程,等我回家告诉你。 3.我需要跟另一半确认下,我不太确定我们周末有没有安排。 4.在做出决定之前,问问自己 5.这是我真的想做的事吗? 6.我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吗? 7.如果我答应了,会给我带来很大压力吗? 慢慢就会走出“习惯性答应别人”的惯性,做出符合自己心意的决定了。 篇幅所限,请看续集[微笑][微笑][微笑]
一、每周挑2天“不讨好”,看看会发生什么
从认知行为流派的角度,我们的行为和情绪往往都来源于内心的某种假设。讨好这种行为背后,同样也藏着一些我们不易觉察的假设:
1.如果我拒绝了别人的要求,别人就不会喜欢我。
2.如果被批评/拒绝,就说明我这个人很糟糕。
3.只有努力满足对方的需要,我才能得到对方的爱。
4.如果我的想法跟大家不一样,就会遭到排斥……
其实,看到这些假设本身,就是改变的开始:我们可以认真观察支配我们行为的信念,并有了反思它的机会。
更进一步的做法是:在一些小事上试试这些“如果”,再看看,真实的结果真的跟自己的假设一样吗?
在日剧《风平浪静的生活》里,女主就是通过这种小小的尝试慢慢修正内心的假设的:
从来不敢跟人起冲突的她买菜被少找了钱,忐忑地回去要,觉得一定会被店员翻白眼。
这个时候,她内心的假设是:如果我回去要回几毛钱,就会被别人认为小气/斤斤计较。
没想到的是,店员马上跟她道歉,还送给她一盒金针菇。原先的假设就被推翻了。她发现表达自己的需求并没有那么可怕。
如果你也想改变自己的讨好行为,不妨认真审视讨好背后的假设,然后在一些小事上做做“行为实验”,看看结果跟原先的假设有什么不同——没有什么比亲身的体验更能打破我们过往“讨好”的假设了。

二、练习拒绝,从不要立刻说“是”开始
你是不是也会这样:习惯性答应他人的要求,经常为此牺牲自己的需要,没有时间精力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如果直接拒绝对你来说真的很难,那不妨从不要那么快地说“是”开始。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 CUMC )的研究人员发现:只需要推迟 50~100 毫秒的时间做出决策,大脑就会屏蔽干扰,提高决策准确性。
当有人向你提出要求时,不需要马上拒绝,只需要告诉他们,你需要一些时间考虑:
1.我现在有些忙,可以晚点回复你吗?
2.我需要看下这周的日程,等我回家告诉你。
3.我需要跟另一半确认下,我不太确定我们周末有没有安排。
4.在做出决定之前,问问自己
5.这是我真的想做的事吗?
6.我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吗?
7.如果我答应了,会给我带来很大压力吗?
慢慢就会走出“习惯性答应别人”的惯性,做出符合自己心意的决定了。
篇幅所限,请看续集[微笑][微笑][微笑]
一、每周挑2天“不讨好”,看看会发生什么
从认知行为流派的角度,我们的行为和情绪往往都来源于内心的某种假设。讨好这种行为背后,同样也藏着一些我们不易觉察的假设:
1.如果我拒绝了别人的要求,别人就不会喜欢我。
2.如果被批评/拒绝,就说明我这个人很糟糕。
3.只有努力满足对方的需要,我才能得到对方的爱。
4.如果我的想法跟大家不一样,就会遭到排斥……
其实,看到这些假设本身,就是改变的开始:我们可以认真观察支配我们行为的信念,并有了反思它的机会。
更进一步的做法是:在一些小事上试试这些“如果”,再看看,真实的结果真的跟自己的假设一样吗?
在日剧《风平浪静的生活》里,女主就是通过这种小小的尝试慢慢修正内心的假设的:
从来不敢跟人起冲突的她买菜被少找了钱,忐忑地回去要,觉得一定会被店员翻白眼。
这个时候,她内心的假设是:如果我回去要回几毛钱,就会被别人认为小气/斤斤计较。
没想到的是,店员马上跟她道歉,还送给她一盒金针菇。原先的假设就被推翻了。她发现表达自己的需求并没有那么可怕。
如果你也想改变自己的讨好行为,不妨认真审视讨好背后的假设,然后在一些小事上做做“行为实验”,看看结果跟原先的假设有什么不同——没有什么比亲身的体验更能打破我们过往“讨好”的假设了。

二、练习拒绝,从不要立刻说“是”开始
你是不是也会这样:习惯性答应他人的要求,经常为此牺牲自己的需要,没有时间精力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如果直接拒绝对你来说真的很难,那不妨从不要那么快地说“是”开始。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 CUMC )的研究人员发现:只需要推迟 50~100 毫秒的时间做出决策,大脑就会屏蔽干扰,提高决策准确性。
当有人向你提出要求时,不需要马上拒绝,只需要告诉他们,你需要一些时间考虑:
1.我现在有些忙,可以晚点回复你吗?
2.我需要看下这周的日程,等我回家告诉你。
3.我需要跟另一半确认下,我不太确定我们周末有没有安排。
4.在做出决定之前,问问自己
5.这是我真的想做的事吗?
6.我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吗?
7.如果我答应了,会给我带来很大压力吗?
慢慢就会走出“习惯性答应别人”的惯性,做出符合自己心意的决定了。
篇幅所限,请看续集[微笑][微笑][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