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黎明
现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交了一个朋友,明知不合适,却总在某个瞬间想起他的眉眼;分开三年,听到某个谐音梗依然心脏抽痛…… 为什么我们总对某个人产生执念? 答案或许扎心:你执着的从来不是对方,而是未被自己接纳的遗憾、渴望与恐惧。有研究确认:人类对未完成事件的记忆强度,比已完成事件高出两倍。 那个让你辗转反侧的人,往往出现在你人生的关键缺口期: 18岁时他承载着你逃离原生家庭的渴望; 25岁时他象征着你不敢追求的另一种人生可能; 30岁时他恰好填补了你对婚姻的焦虑空洞, 你像抓住救命稻草般将理想自我投射在他身上,当关系断裂,执念就成了对“未完成自我”的哀悼仪式。
现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交了一个朋友,明知不合适,却总在某个瞬间想起他的眉眼;分开三年,听到某个谐音梗依然心脏抽痛……
为什么我们总对某个人产生执念?
答案或许扎心:你执着的从来不是对方,而是未被自己接纳的遗憾、渴望与恐惧。有研究确认:人类对未完成事件的记忆强度,比已完成事件高出两倍。
那个让你辗转反侧的人,往往出现在你人生的关键缺口期:
18岁时他承载着你逃离原生家庭的渴望;
25岁时他象征着你不敢追求的另一种人生可能;
30岁时他恰好填补了你对婚姻的焦虑空洞,
你像抓住救命稻草般将理想自我投射在他身上,当关系断裂,执念就成了对“未完成自我”的哀悼仪式。
相关话题
#感情那些事# 3738430个回答
#人际关系# 1727113个回答
#压力太大怎么办# 1171445个回答
#职场二三事# 374377个回答
#个人成长# 5068868个回答
#抑郁求助# 348490个回答
#焦虑怎么办# 643935个回答
#心理咨询# 1443652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