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梅
今天跟大家浅分享一下 第一种,认知行为治疗,是目前国内包括国际上去处理焦虑抑郁,包括一些情绪,比较短程而且有效的一种干预方式。 认知行为治疗的核心,他认为你的情绪很多时候不是来自于事情,而是来自于你的想法。 比如说抑郁:因为一件事没有做好,我就会产生一个想法,我这个人很无能。是因为这个不合理的想法,导致了我的抑郁的情绪。我们会去帮助来访者不断的去识别他这种不合理的信念,不合理的想法,让他用客观现实去看待自己。 认知调整之后,他的情绪会缓解。所以认知行为治疗更多侧重于从认知、情绪、行为三个层面去帮助我们缓解情绪。 再探索的深一点,就是要去修复跟自己的关系。抑郁的本质是因为我们跟自己的关系出了问题,我的内在总是有一个非常严苛的声音,他在盯着我的一言一行,总是觉得你这也不行,那也不好,所以这个人就抑郁了。首先第一步:觉察到这个严苛者的声音的存在。什么时侯会自我攻击,那个时候要及时对自已喊停; 第二出,咨询师陪伴来访者去探索一下这个严苛者从哪来的,他为什么存在?当我们理解它存在的意义的时候,我们可能更容易跟这个声音去和解。 当我们跟这个声音和解的时候,可能我们跟自己的关系就会有所缓和,这个过程相对来说是比较长的。 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叫修复创伤性的体验。抑郁的核心的体验是:我不好!他觉得真实的自己很糟糕。 为什么他有这种体验呢?是因为他小时候做真实的自己的时候,得到的是负向的反馈:你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小时候他没有办法分清楚,他觉得你觉得我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这种不好的体验太多了,他就会觉得我这个人不好。 咨询的修复体验,就是咨询师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自已的过程。 能够把别人的评价和真实的自己区分开。然后就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可能有一部分是好的,有一部分不好,这是正常的,这不意味着自己整个人不好。 当真实的自己,很多时候被理解和接纳的时候,这个人的个人体验就会被修复,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通常在长程的个体和团体咨询的过程中,去慢慢修复这种感觉,等于重新养育一遍自己。
今天跟大家浅分享一下
第一种,认知行为治疗,是目前国内包括国际上去处理焦虑抑郁,包括一些情绪,比较短程而且有效的一种干预方式。
认知行为治疗的核心,他认为你的情绪很多时候不是来自于事情,而是来自于你的想法。
比如说抑郁:因为一件事没有做好,我就会产生一个想法,我这个人很无能。是因为这个不合理的想法,导致了我的抑郁的情绪。我们会去帮助来访者不断的去识别他这种不合理的信念,不合理的想法,让他用客观现实去看待自己。
认知调整之后,他的情绪会缓解。所以认知行为治疗更多侧重于从认知、情绪、行为三个层面去帮助我们缓解情绪。
再探索的深一点,就是要去修复跟自己的关系。抑郁的本质是因为我们跟自己的关系出了问题,我的内在总是有一个非常严苛的声音,他在盯着我的一言一行,总是觉得你这也不行,那也不好,所以这个人就抑郁了。首先第一步:觉察到这个严苛者的声音的存在。什么时侯会自我攻击,那个时候要及时对自已喊停;
第二出,咨询师陪伴来访者去探索一下这个严苛者从哪来的,他为什么存在?当我们理解它存在的意义的时候,我们可能更容易跟这个声音去和解。
当我们跟这个声音和解的时候,可能我们跟自己的关系就会有所缓和,这个过程相对来说是比较长的。
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叫修复创伤性的体验。抑郁的核心的体验是:我不好!他觉得真实的自己很糟糕。
为什么他有这种体验呢?是因为他小时候做真实的自己的时候,得到的是负向的反馈:你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小时候他没有办法分清楚,他觉得你觉得我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这种不好的体验太多了,他就会觉得我这个人不好。
咨询的修复体验,就是咨询师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自已的过程。
能够把别人的评价和真实的自己区分开。然后就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可能有一部分是好的,有一部分不好,这是正常的,这不意味着自己整个人不好。
当真实的自己,很多时候被理解和接纳的时候,这个人的个人体验就会被修复,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通常在长程的个体和团体咨询的过程中,去慢慢修复这种感觉,等于重新养育一遍自己。
4温暖
相关问答
##自我认知# 我心中的“我”,和别人心中的“我”,是一回事吗? 我想起了很久以前,我在职业生涯中经历的一件事。我一向认为自己待人随和友好,但是有一天,公司领导突然和我说:“我感觉你总是有一种很傲气的感觉,看人的眼神也是很看不起人似的。” 后来我换了一家公司,我感觉有个同事看我的眼神有点奇怪,就是那种“尽力表示礼貌,但我和你并不熟”的感觉,那时,我想,她是不是对我有什么误解?找到一个机会请她吃饭后,她才告诉我:“你给人的感觉太高冷,像看不起人似的。但今天我知道你不是这样的人。” 这让我很触动。原来我以为的“自己”,并不是他人眼中的“自己”。别人心中的我,有着一致的形象——高冷,那至少说明,我呈现了与高冷相关的表情。 的确,每个人看人都是带有主观烙印的,我们在职场中可能也呈现了一些自己并未留意的迹象,让他人产生判断。 然后,在他人对你有了一个不一定公正的判断后,我们也会对他人有一个主观的判断。比如说,对那些看起来在回避我们的同事,我们觉得这个同事“排挤新人”。 这个判断,其实很可能是错的。 不妨跳出来,用第三者的角度看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可以多和别人互动,去确认别人心中的“我”是怎么样的形象;同时,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去进行“知觉检核”,了解别人的真实想法,而不是自己去主观臆断。#
相关话题
#感情那些事# 3840851个回答
#人际关系# 1772546个回答
#压力太大怎么办# 1191429个回答
#职场二三事# 382966个回答
#个人成长# 5288173个回答
#抑郁求助# 356893个回答
#焦虑怎么办# 661605个回答
#心理咨询# 1488918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