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美佳
春节需要“仪式感”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辛苦劳作一年后的中国人充分休养、祈愿和娱乐的时间,是一年中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最具特定生活仪式的喜庆日子。
仪式即人们在传统节日期间所展现的、普遍有别于日常生活的行为。
人类学者Monica Hunter Wilson认为,"仪式能够在最深层次揭示价值之所在。人们在仪式中所表达出来的,是他们最为之感动的东西。"
福春节的一系列习俗活动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心理功能,正是通过一系列仪式活动得以实现。而仪式也使节日的意义更
心理学认为,"心理暗示作为一种社会影响的形式,主要是采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通过言语或非言语、文字或自然景观等手段,使人不自觉地接受某种观点、信念、态度或行为模式的影响,从而使受暗示人在心理或行为上发生相应的变化。"
纵观春节的传说和习俗活动,都充满了积极的心理暗示:
民众通过编造"年"兽的出现和消失这样的幻想故事,把无法控制的自然灾害想象成可以通过爆竹、
旺火。 或红色等仪式来控制并安慰自己,从而达到
心理上的满足以及对来年生活的憧憬;故事发生的背景被设定在冬春交际、农民新的一轮播种即将开始之时,犹如认为来年自己也可以控制或战胜自然灾害,获得一个好的收成,所以赋予新的年岁从春意盎然中开始。
另外,民众通过洗澡、扫尘等期待新的一年平平
安安、健健康康; 通过贴春联、放鞭炮等期待新
的一年红红火火、顺顺利利;通过祭祖和相互拜年等活动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
由此可见,春节习俗活动无一例外地充满了喜庆色彩,特别是通过调动想全国人民的热情时,它的暗示效应也就被无限放大了,从而使它变成了一种“群体性期待或积极暗示”。 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春节的重视,也体现了中国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积极期待和坚信。
(以上内容摘自搜狐号作:《春节谈心理学:春节习俗背后的心理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