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孩子的关系
很多父母都在积极寻求对孩子的学习施加影响的办法,诸如:如何让孩子更努力,如何让孩子更专心,如何让孩子断了手机。
而有一个源头问题,很多人都无暇顾及。
我们这么积极去寻求对孩子的影响,可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好吗?
这个问题为什么是个源头问题呢?
因为我和你关系不好,你说的话我就抗拒。或者是你说的话我抗拒,我们的关系才变坏了。总之,关系不好,意味着合作的诚意被破坏了。
不少家长都学了很多育儿的理论和技巧,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孩子管得一塌糊涂,成绩糟糕,和我们的关系也很恶劣。
就像有些家长说:教育孩子,收获一堆矛盾和伤心,两败俱伤。可事情是怎么发展成这样了呢?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1 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从现实层面来看,这话说得不对。
就如:一个小伙子,想赚很多钱。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实现这个愿望很简单,比如说,像很多成功人士一样,兢兢业业,勇往直前。除此之外,众所周知的途径是,好好研究自己的职业,努力学习,提高专业技能。使自己值钱。
可是,我们做不到啊。
一学习就走神,一思考就犯困。
就像这个小伙子所有的空余时间都恨不得躺在床上打游戏,带着想把事情做到极致的想法,无所事事。
三年之后,跟他一起进公司的小伙伴们,升职加薪了。然后他忿忿不平,觉得同伴狡猾,耍心机,走后门,领导虚荣,被人蒙蔽。觉得公司亏待了他,更加无所事事。
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如何让自己生活得更好。比如专注于职业能力提升,比如对伴侣多赞美,少抱怨;比如好好和孩子沟通,少发脾气;比如,少吃多运动。我们知道很多,如此简单却实用的道理。
然而,这些好的事情,哪一样能做到呢?
可见,我们确实会做很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教育孩子也是,对孩子不利的事情,我们也没少做。好在,我们还是很通情达理,做不到就不做吧,也不为难自己。躺平也是一种生活取向,和自己达成和解。
此处需要的“美德”是,我们允许自己躺平,也要允许孩子可以躺平。
2 如果我们和自己的和解是假的,我们就会暗箱操作一件事情。
就像这个小伙子后来工作能力一直缺缺,收入了了。一直生活在怀才不遇的巨大忧郁之中,愤世嫉俗。
然后他有了孩子,他鸡娃就十分的热血。他在鸡娃这件事情上表现出来的热心,比自己在职业上的进取心要强烈一百倍。
因为内心深处不能接受自己平庸的生活,然后自己又没有能力去改变。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对自己能力的失望,形成一对冲突。(当然鸡娃的理由绝不止这一条)
这个矛盾没有被解决,但是被悄悄地转移了。孩子被卷进这个冲突,是为了缓解这个冲突带给我们的痛苦,防御面对自己的无能为力的那个部分,而产生的羞耻和焦虑。
这个冲突如果放在心里,就意味着,我们心里有两个人一直在猛烈地打架。
也可以理解成他和自己的关系很不好。
当我们把冲突放到和孩子之间的时候,就变成了我们和孩子打架。我们就默默把自己和自己糟糕的关系,变成了我们和孩子之间糟糕的关系。
所以孩子会和我们对着干。这几乎是必然。
因为孩子和我们对着干的关系,原本就是我们自己和自己对着干的关系的复制。
3 如果我们不能接受自己身上的,诸如软弱的,无能的,懒惰、笨拙的部分。因为这样的人,可能是不被爱的,会被抛弃的,被嫌弃的。总之,在我们心里,做这样的人,有巨大的风险。
于是这些特质,我们就希望把它们放到别人身上。常常会接受我们投射的人,往往都是孩子。无论孩子是什么样的人,只要我们有心,我们总能去发现并养大这些特质,从而坐实孩子就是懒散不努力的人。
然后我们就名正言顺的讨厌孩子。
这个操作,是无意识的。
我们大部分情况下,都在无意识当中刻意训练孩子,使他们身上具备我们讨厌的特质。我们就可以把对自己的厌恶,放到孩子身上。
当我们追溯一下源头,会发现,我们内心会有两个人打架,是因为我们在儿时,经历了一段同样糟糕的关系。这是个非常悲情的关系链条。一段不好的关系,一直在被复制。
所以很多家长一方面对孩子呕心沥血,一方面被现实泼冰水,真的是一件非常消耗,心力交瘁的事情。因为内心有巨大的冲突,我们就在外界不断的制造矛盾。当我们破坏了这个关系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
就是我们会重复去体会,我们改变不了这个孩子,我们无能为力,很挫败的感觉。
在关系中,那个无能为力的部分,无法被根除。
这是我们自己的课题,这个冲突会一直寻求途径来解决,但是孩子往往充当不了这个角色,他会变成一个病人。
探索与孩子的关系
我们虽然没有系统学习过,但是怎么让孩子不爽,这件事情,很多人都天赋异禀。因为在这个领域,我们被大量的训练过。所以我们信手拈来,毫不费劲。
所以为一个人好,是件有门槛的事情,其中一个隐藏的要求是,我们和自己的关系还不错。我们和自己的关系还不错,我们就能和孩子复制一段还不错的关系。
如果很讨厌自己,会使得我们很难喜欢自己的孩子。因为我们总是把对自己讨厌的那个部分,投射给孩子。
所以我们觉得,我虽然经常打骂孩子,控制他做很多事情,但是他应该知道我爱他,我和他的关系应该还不错。
这是父母的错觉,孩子并不一定这样认为。
孩子觉得你不喜欢他。
就像我们不喜欢自己身上的某些特质一样。
你连自己都不喜欢,怎么保证你一定会喜欢孩子呢?
与孩子的关系处理好了,孩子的生活就不会只有手机了!
所以,当这个关系,变得非常对抗和拉扯的时候。需要警惕的是,我们接下来所有的干预,很可能都是为了让孩子对抗。
你管他的习惯,他的习惯就非常糟糕;你关注他玩手机,他玩手机的时间就越来越多;你关注他学习,他的成绩就越来越差。
因为我们无意中复制了一段对抗的的关系,而这个关系是在重复一件事情:一个人总是在对另一个人说,你不好。
一个孩子很难经受得住,这种摧残。还能觉得自己很好。也很难配合你的管教。
所以如果我们要对孩子施加好的影响,比起鸡娃更重要的事情是,不要破坏这个关系。
要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觉察,也要去觉察自己的冲突,在人际中的影响。
比如说:
①当我们感觉到和孩子的关系变得拉扯对抗的时候,需要更多地去关注这个关系本身出了什么问题;
②当我们在教育上总是指向一个糟糕的结果的时候,我们需要警觉,它在悄悄地帮我们实现了什么功能吗?
③当我们讨厌孩子身上的某些特质的时候,去观察一下,我们自己身上的这些特质是怎么体现的,当这样的时刻,我们会怎么对待自己?这种态度的缘起是什么呢?
这个部分并不容易达成,哪怕是在咨询中去探讨,我们对自己不接纳的那些部分,都有着重重防御。
但是这一部分被意识化。能使得我们和孩子的关系留出一点空间,让孩子有机会长成他自己。而不是被我们的需求,拉偏了他的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