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的那些事

养育孩子的那些事

发布时间:2021-04-10
养育孩子的那些事
       又是一年的暑假,面对孩子们放假在家,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增多,出现了很多不同的体验感。今天,我们共同来讨论一下关于家庭养育的话题。
       生命究竟来自哪里?这个问题的答案与养育紧密相关,养育与被养育者之间,是容纳与被容纳的关系,养育者本身是充盈的还是匮乏的,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孩子的命运。
       匮乏的表现一:情感索取与情感控制
       什么是情感索取及控制呢?有这样几方面特征。
  • 首先,养育者情绪不稳定,易情绪化。情绪化的养育者会被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触发强烈的情绪反应,这对孩子来说就像一颗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炸开。
    这种情绪化里,主要有两种情绪:焦虑和恐惧。
在惊恐的状态里,养育者自身的情感需求或许是未被满足的,因此难以看见并照顾孩子的情绪,也会表现得较为控制,有着僵化的标准。
    当养育者处于情感照料的低功能状态里时,孩子就会很谨慎,要时刻关注自己养育者的情绪状态,这种张力是很大的,孩子很难自如地发展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上就很难独立。这就形成了孩子与养育者的情感无边界。
     试想一下,一个家里养育者易被小事激惹,家庭的氛围对孩子来说会是紧张危险的,孩子如同身上有很多坑洞,养育者情绪一不小心外溢,孩子身上的坑洞就会把涌过来的情绪接住。
  孩子变成了容器要去安抚父母,这是非常沉重,难以负荷的体验。
  • 其次,情感控制的养育者,无法涵容情绪,对孩子投射过来的情绪会原路返回。
   年幼的孩子有很多难以耐受的焦虑、恐惧需要投射给养育者,养育者要能接受住然后转化成孩子可以接受的情感体验后再返还给他。
    而情感控制的养育者面对孩子的情绪即不接受,也不转化,会直愣愣地扔回去。
例如孩子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出了点问题,很挫败地跟养育者说,结果养育者对他说:“你这个情商太低了,毫无技巧,这样肯定不行。”这就是没能转化原路扔回去了,把孩子打开的、想要交流的通道堵回去了。
  • 最后是养育者将自己无法处理的情绪投射给孩子。
    这一点非常糟糕,因为孩子没有容纳的功能,这对孩子来说在情绪跟情感体验上是一种伤害。非常容易焦虑的养育者,自身容易惊恐,可以想象他们容易把身边亲近的人当作容器来使用,尤其是孩子。
     孩子无法容纳,承受养育者的情绪会有自身容器破裂的风险,导致种种问题发生,例如生病、躯体化、自伤自残等。
         匮乏的表现二:苛责与强势
      让我想到一个故事:有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在东湖游玩,在便利店门口休息时一个小女孩对妈妈说想吃冰淇淋,妈妈让她自己去窗口买,小女孩希望妈妈跟自己一起去。
       这时妈妈和爸爸轮番上阵,用十分强势的态度对女儿说:“如果你不敢自己去买,就不要吃冰淇淋。”当时这句话里饱含苛责,似乎认为女儿应该有独立的能力。
       这对父母对女儿不能独立去买冰淇淋是非常愤怒,或说恼羞成怒。但其实作为成年人我们会回忆自己小时候,独立和依赖是并存的,孩子并不是永远都处于独立的状态里,有时候会退行。
       这对父母把“买冰淇淋”跟孩子是否独立、勇敢关联在一起,就无法看见孩子自己的节奏。孩子成长时会有自己的节奏,有时快有时慢,有时会退行,当孩子用自己的节奏行进时,对一些父母来说可能是种冒犯。
       同时,在这对父母身上我们会看到一种脆弱。对孩子不够独立的担忧、包括一些父母担心孩子不好好学习,这种担忧本质是投射,将自己的匮乏与不自信投射在了孩子身上。
          匮乏的表现三:冷漠和拒绝冷漠和拒绝
       最核心的部分是影响依恋关系的形成。
       在20世纪80年代时罗马尼亚很多新生孤儿被领养到英国和美国,当时孤儿院大概有10万婴幼儿,看护者数量远远不足,因此这些婴儿只能被满足基本吃喝拉撒,没有人能顾得上抱着他们喂奶,只能给这些婴儿奶瓶他们自己喝,更别提有人陪他们玩、互动等。
       后来有跟踪研究了其中144位孤儿,他们都出现了三种问题:注意力缺乏或多动、依恋障碍及准自闭症的行为。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僵化的躯体行为、吞咽困难、自我伤害或强迫性自慰等。
       养育者对婴儿最初的照顾、情绪互动、沟通等能帮助婴儿建立依恋的关系,养育者作为一个稳定的依恋对象在那,能通过情绪互动对婴儿带来一些大脑刺激,这个刺激是很重要的,如果缺少了这样的刺激,就会导致病理性的问题。
       但如果说这样的缺失已经存在了,也不用太过担心,想要改变这样的依恋模式有两个途径:一个是一周两次的精神分析治疗,稳定持续个两年,另外一个就是找到一个足够好的伴侣在一起至少5年,都能对依恋模式的改变带来帮助。
           匮乏的表现四:贬损和打压
       贬损和打压,和我们说的羞辱接近,是个常见的情形,本质上来讲已经是虐待了。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养育者无法欣赏孩子。无法欣赏孩子,怎么看都觉得孩子身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毛病,长期处在这样一种被挑剔、被贬损、被打量的目光里,对孩子来说最大的残缺是无法建立自尊及自恋。
       每个人都有原始自恋,需要从养育者处获得一种夸大的镜映。
       例如,假设小婴儿是只猫咪,它心里有一面镜子,养育者给他的镜映使他从镜子里看到自己是只小老虎,这种夸大的镜映对幼儿来说很重要,体会到掌控感、力量感,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尊。而如果养育者无法欣赏自己的孩子,可能会纠正孩子说你不是老虎,给ta的镜子里ta看见的是只猫咪,这个还算是好的情况,糟糕的情况是养育者把有小老虎的镜子摔碎,给孩子的镜子里是只耗子,让孩子认为:你不是小老虎,你也不是猫咪,你就是只耗子而已。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挫败,并且会在很早就丧失了看到真实自己的机会。
       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的自我认同是非常摇摆不定的,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价值,未来会活成一个低自尊的成年人。
       那么,大家就会好奇地问,为什么养育者会无法欣赏自己的孩子?
       这也是自我的投射,养育者对自己有很多攻击,价值感出不来,无法与孩子分化,无法把孩子当成独立个体,把自己的缺陷、低价值感投射给了孩子。孩子成为自己缺陷的一部分,自然就无法欣赏了。
          匮乏的表现五:拒绝满足需求
       比如:有时带孩子去景区,孩子要吃冰淇淋,但景区里的比门口的要贵不少,这个时候养育者会怎么做?
       当我们有条件去满足孩子的一些需求和欲望时,面对这样的问题其实也是对自己的考验,考验我们认同的是怎样的乳房,即认同一个怎样的养育者。
       如果认同的是匮乏的、贫瘠的乳房,面对孩子的需求会很有压力,感到被挤占。尤其当需求无法被承载,而孩子其实经常会提需求,这时就会很烦躁疲惫。
      在这样的情况下,养育者可能会希望孩子不要提需求,不要有欲望。但事实上,孩子有需求不一定必须被满足,但至少是需要表达的。
       比起满足需求,读懂需求背后的体验对孩子来说更重要。
       比如在景区孩子要冰淇淋,到底是在要什么,是只要冰淇淋就行,还是说要的就是一种特别的体验,就是要在景区里享受吃冰淇淋的体验,如果这个部分被读懂了,体验就被了解了。如果不差钱,不在意这点差距,即时满足了孩子,孩子是有感恩的能力的。感恩的能力一定是来自丰盛的乳房,贫瘠会造就贪欲。
       但并不是宣扬物质满足。单纯在物质层面满足孩子,我认为是对情感功能不足的补偿和替代。就如,孩子要手机就买手机,要游戏就买游戏,其实是一个非常省力的养育者形象,孩子需求的意义、讨论的空间、语言化的部分就都没有了。而这些部分恰恰是亲子关系的链接过程,是彼此的再一次认识,这些部分没有了,仅仅物质满足,也是贫瘠的养育。
           匮乏的表现六:暴力和虐待
       11月25日是反家庭暴力日。家暴并不少见,甚至在很多家庭里已经形成一种家庭文化。
       家庭暴力包含什么?首先是身体虐待,第二是情感虐待,第三是语言虐待,第四是性虐待。家庭暴力包含了哪些具体的情境?
  • 第一个是听到暴力的事。
  • 第二个是作为目睹者卷入了暴力事件里面,就是你看到了这个家庭暴力发生。
  • 第三个是被用于暴力的一个部分,比如爸爸对妈妈施暴,哪怕是言语暴力,孩子被当作挡箭牌放在暴力的爸爸面前时,这个孩子已经是被家庭暴力了。
  • 第四是干预暴力事件,试图防止家庭暴力的发生,比如孩子试图阻止爸爸打妈妈。
  • 第五是经受了家庭暴力的间接的影响。
  • 第六是被被迫看或者参与虐待和殴打。
  • 第七是被利用或者是被作为筹码来劝说成人受害者回家,或者是被用于维持关系。
  • 第八是在成人受害者被攻击的时候受到意外伤害,在临床当中听到不少案例,就是爸爸打妈妈时连带着孩子一块打。
  • 第九就是被要求、被胁迫,要对家里的暴力事实保持沉默,要保守家庭的秘密,这也是被家暴,被虐待。
       家庭的暴力跟虐待导致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对于孩子来讲,会让孩子惊恐、焦虑、愤怒以及低自尊,包括会抑郁;并且这样的孩子往往在行为上会很有攻击性,或者很逆反,缺少解决人际冲突的技巧,因此可能会和周围人的关系质量较差。
       如果孩子生活的家庭环境里充满暴力与虐待,对孩子来说是严重的创伤。对暴力的部分很难剖析,明显的暴力行为可以被判定违法,但在当下我们的环境里对孩子的殴打、语言及情感暴力还无法被法律约束。在这个层面来讲,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部分。
       以上就是匮乏式养育的六种表现。
       如果你是遭遇匮乏式养育的孩子,能做些什么?我想最重要的是要树立和养育者的边界,否则很容易被穿透。
       如果你是这样的父母,首先需要去学习一些知识,虽然这不是最好的方式,但却是最简单的方式,多积累一些这样的知识,下一个阶段去有意识地形成一些认识,将这些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