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摔跤吧,爸爸》看儿童教育

教育

发布时间:2021-04-10

    这是一部剧情非常俗套的电影,从一开场就已经知道结局。但是当最后女主使出那个五分杀时,我的眼泪仍然控制不住的流。那我们今天就从这部电影里说说我看到的“教育”。


第一点:讲讲励志。
这是一部励志片,女主角吉塔通过艰苦的训练,最终拿下金牌的故事。这个过程当然是艰辛的,虽然影片在这一段用的是一种轻松搞笑的表达方式,但我们仍然可以体会到两个小女孩训练的艰辛,特别是当爸爸强行剪掉女儿头发时,真的会感觉“天塌啦”。青春期的小女孩儿啊,正是爱漂亮的时候,剪掉了她们的头发,还让他们在人群中饱受非议。显然这是一个绝对专制的父亲,可以说如果没有后面两个女孩自己思想的转变的话,我会认为这个爸爸的行为是非常欠妥当的,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谈。但就“成功”而言,我们的确可以看出什么叫“金牌不是随随便便掉下来的”。其他的运动员七点起床训练,那她们就必须五点起床训练。有段时间吉塔觉得偶尔的放松没什么,结果迎面而来的就是比赛的连连失利。所以这部电影也算是“虎妈虎爸”的一个成功案例吧?且慢,再听我接着说。


第二点:讲讲理想。
片中一开始就交代了,“爸爸”是个全国摔跤冠军,因为种种原因很遗憾未能继续取得世界金牌,这一点就成了“爸爸”的遗憾。然后他第一个想法就是生个儿子,完成他的心愿。做为一个儿童心理学研究人员,我是不赞成这种父母把自己的理想加在孩子身上这种做法的。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孩子应该有ta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梦想,他们不应该为父母的理想“负责”。所以一开始两个孩子是非常反感的,她们觉得训练辛苦,觉得这个爸爸对她们和男孩打架的惩罚,她们去调爸爸的闹钟制造已经训练完成的假象。这就是“为别人活”的状态。而这一切的改变就是从一名同龄女孩的出嫁开始。当她们看清了现实,知道她们做为女人的命运是什么之后,她们自己觉得要改变,这就是内化。也就是说从那一天开始,她们不是在完成爸爸的梦想了,而是自己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影片也从这里开始,表现出了真正的努力,这就是“为自己活”的力量。所以,如果没有这个转化的存在,他爸爸专制的行为到最后很可能会吃力不讨好的,我相信只有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才可能做到极致。


第三,讲讲性别平等。
整部片子是在印度这个男女极其不平等的背景下发生的。从影片一开始就说讲述了“爸爸”想要个儿子来继承他摔跤的理想,谁知天不如愿,一连生了四个女儿(这是男主的原始思想,没想过女儿也可以摔跤)。然后出现事情的转折点,两个女儿把两个同龄的男孩惨揍了一顿,他发现了自己女儿的摔跤天赋,于是决定教女儿摔跤(这是思想的转折点,说无论是男孩拿到,还是女孩拿到,金牌就是金牌)。然后他顶着周围所有人的压力,妻子的敢怒不敢言,村民们对他的不理解,对他女儿们的嘲笑……但他依然坚持,并且还一定要让自己的女儿去和男孩比摔跤(再一次思想进步,觉得女儿不一定不如男)。最后在世界比赛中,他告诉吉塔,如果你明天赢了,并非自己独享胜利,有几百万个像她们一样的女孩跟你一起得胜,所有被认为不如男孩的女孩们、那些被迫做繁琐家务的女孩们、那些被嫁出去生儿育女的女孩们,明天你不仅跟澳洲选手比赛,还是跟这些轻视女子的人比赛(与整个社会的性别不平等抗衡)!


而两个女儿也是,之前我们也提过,孩子本不该来“继承”父母的理想,但是那是因为孩子应该有ta自己的理想。而在印度,女人就没有“理想”可言,从出生开始就是被轻视的,一辈子做不完的家务,长到十四岁就要嫁给自己都没见过面的男孩,然后一辈子为他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当然,这里也有歧视家庭主妇之嫌,谁都可以一辈子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做好这些事情也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但问题在于不能只有单一的这一条路,应该是多元化和自由选择的。所以当两个姐们看清了这一点,她们不想选择这一条路时才知道爸爸对她们严苛的训练是在改变她们的人生。


而造成这个现象呢,除了男权思想作祟以外,还有就是“性别刻板印象”导致的。比如我们有些人会觉得男孩子应该要玩小汽车啊、枪啊、之类的玩具,而女孩子就应该玩芭比娃娃之类的玩具。但其实在我们机构带小朋友团体游戏小组时就会发现,孩子们如果给他们足够开放的空间,男孩女孩会有少许偏好的不同,但几乎是没差别的。而且我们发现年龄越小这个差别会越少,而年龄越大差别会越多,所以这个差别更多的不是天生的差别,而是因为社会对他们期待不同造成的。


所以我希望我们的社会能有更高的接纳度,让我们人生的选择面更广,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