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你家的孩子由谁带?

隔代抚养

发布时间:2021-04-10

情况一:孩子完全离开妈妈生活

jack是个才1岁6个月的小男孩,在妈妈没有怀二宝前,他一直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

随着妈妈肚子里的宝宝越长越大,大到妈妈无法再和他一起生活,全心照顾他时,他便被送到了一家托儿所。

他要离开父母一段时间,虽然爸爸每天会来看他一下,但,也只是一下下而已。


托儿所里有比他大的小孩,也有比他小的。

但他们都比他先来,他们比他更加熟悉这个对于jack来说很陌生的地方。

因此,看上去,别人适应得比他好,对,只是看上去。


第一天,小jack似乎对于离开妈妈这件事情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处于懵懂的状态,在第一天晚上睡觉时大哭起来;


第二天,他们都坐在宝宝椅上准备吃午餐,有的孩子拿着勺子不断敲打小碗,有的在相互喊叫,大笑。

总之,到处都是孩子和声音。小jack手中拿着碗和勺子一动不动,胆怯的看看这边,又看看那边。

然后,用双手捂住了耳朵,皱着眉头,脸上是痛苦的表情。

但他没有哭,这一天,他对于分离仍处于懵懂的状态。


从这一天开始,小jack开始寻找依恋对象,他最中意的是那位短头发的老师。

但不管是这位老师,还是其它两位老师也好,她们的身上似乎永远都爬满了孩子,老师们永远都是孩子们争夺的对象。


小jack慢慢发现,这位依恋对象的可获得性与妈妈完全不同。在妈妈那里可以得到即时的,妈妈全身心的陪伴与关注。

老师这里则完全体现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喝”这个颠扑不破的道理,孩子太多,老师只能去照顾那个哭闹得最厉害的孩子。

而jack不会是那个孩子。

他总是闷闷不乐,歪歪扭扭的走到老师身边,在老师旁边蹭蹭。

这种情况下,老师很难把注意力放在小jack身上。他只能落寞走开。


然后,一只泰迪熊进入了jack的视线。

从第四天开始,小jack最好的朋友不是那位短头发的老师,而只能是那只软软厚厚的泰迪熊,小jack经常和那只熊呆在一起。

最初是抱着熊,把自己和熊都放在老师的腿旁边(因为老师身上已经有其它小朋友了)。


后来,竞争者太多,他只好离开老师,单独和熊呆在一起,脸上是落寞的表情,有时干脆把头埋进熊的身体里,长时间不出来,根本就看不到他的脸。

与此同时,他吸吮大拇指的频率越来越高。

在离开托儿所时,他还多了一个稳定的朋友:一条小白色毯子。

在他焦虑时,他会玩弄这条毯子的边角,或者拿起来往嘴里塞,一直塞。


小jack在干什么?其实,他在干一件人类都会干的事情:找依恋对象。

我们生而为人,就有寻求那个觉得比自己“更强壮或更智慧”的人的陪伴这个本能,这种本能与我们需要需要吃饭睡觉一样重要。


我获得的启发是:让孩子离开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残忍的事情,真的没有之一。

或许,你也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孩子在我们身边其实只有那么短短的几年。

因此,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待孩子的抚养,我们可以努力去做到:多陪孩子,TA需要你,你更需要TA。

事实上,许多妈妈对于孩子的需要远多过于孩子对于妈妈的需要。


以上,说得是孩子完全离开妈妈生活的情况,这是孩子养育方式中最不可取的一种选择。   


情况二:妈妈不能全天照顾孩子

现如今,许多女性不仅承担“母亲”这个角色——照顾孩子,同时,她们还需走出家门,和男性一起在职业上有一份打拼。

这样,妈妈们便不能全天照顾孩子。 

嘿,你家的孩子由谁带?


情况2-1:孩子交由祖辈抚养

最近,各种保姆事件频出,让我们对于孩子的安全问题衍生出许多担忧。

因此,如果孩子可以由祖辈代为抚养,则孩子的安全问题得到了保证。


老人们被许多年轻人评为:家有一宝。

我的看法则会不同,“家有一宝”的说法虽有一定道理,它的前提是我们需要和原生家庭继续纠缠在一起。

我们需要老人去承担原本属于你自己的责任与义务,这个骄傲的名词后面或许还藏着你的小懒散或是推卸吗?

这个名词就值得重新推敲了。


说正事儿,老人参与孩子的养育过程,随之而来的一定是家庭成员关系的复杂化,各种人际边界的不明晰。

只是,隔代抚养带来的弊端与孩子的安全问题比较起来,显得不那么紧迫。

毕竟,那些不利或有利的影响,要若干年后才可以被家长们看见啊。愿意去预见未来的父母不多,祖辈则更少。


经历过隔代抚养的家庭,多半会面临的鸡飞狗跳是婆媳关系。

婆媳关系后面呈现的是很难去翻动的原生家庭问题,以及需要历经考验的夫妻亲密度问题,所谓,生活本来的样子其实并不会时时光鲜。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对于婚姻的诉求之一是“稳定,恒在”,但,夫妻间的感情是很难经得起生活中这些鸡零狗碎的考验的。

尤其,这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柴米油盐,而是曾经养育过TA的那方土壤。

任谁都不会想承认曾经养育自己的土壤其实只是一块营养不良的“烂泥巴”吧?

谁都想自豪地告诉别人也告诉自己,自己的原生家庭一直就是一块“沃土”,由这片沃土开出的每一朵花草都是茁壮美丽的。

这里,还没有谈到隔代抚养对于孩子的影响。


嘿,你家的孩子由谁带?


情况2-2:孩子交由阿姨带

找到一个靠谱的阿姨来承担孩子的照顾任务,是孩子由别人带的第二种情况。

虽然其“靠谱”的概率并不算高,但不代表完全没有希望。找阿姨这件事在我看来就是一件花了力气也不一定办得好的事情,因为不可控因素太多。同时,也是一件需要花费你无穷智慧的事情,因为,你要考虑和判断的取舍不少。

但,万事万物,可以轻松搞定的事情能有几件呢?

因为个人生活背景所致,我曾经也正在经历着这件并不容易的事情。


作为与孩子打交道的阿姨,我认为所谓育婴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

就如心理咨询,咨询师的各种技术的使用对于咨询效果并没有很好的预判。

相反,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对于个案的专注,或共情,或咨询师与个案的关系是否建立充分,才是更重要,更加可以帮助到个案的。

嘿,你家的孩子由谁带?


情况三:孩子由妈妈自己带

先来一个实验:心理学家曾经根据孩子们在行为表征层面的表现,把他们与母亲(或其它重要看护者)的关系分成了三种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孩子不管与妈妈分离时多么难过,但与妈妈重聚时能够马上得到安慰,可以继续去玩;  


矛盾型依恋;矛盾型依恋的孩子分为两种:一是生气的,二是被动的。他们对于母亲在哪里过于迷恋,母亲离开对于他们来说非常不能接受。

重聚后,生气型的孩子会挣脱母亲怀抱到大发脾气,被动型的孩子则会很胆怯的向母亲寻求安慰。

好像他们已经被无助悲苦所压倒,以致于不能直接向母亲靠近。

总之,母亲的重新出现不能减少他们对于母亲离开的担忧,也不能缓解他们在母亲离开时的悲痛。


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则对于妈妈的离开或回来表现出不在意的样子,看上去对一切漠不关心。【只是看起来无动于衷,其实他们的心率是加快的,皮质醇(与压力有关)水平也明显高于安全型婴儿)】。


这些实验进行时,孩子们基本在1岁左右。

5年后的研究发现,这些不同依恋类型的孩子对于同样的场景,仍有不同的回应与解决方案。

而这些解决方案与回应无一不同他们当初的表现是一致的。

甚至于,在他们成年后,他们的表现仍与当年实验时是一致的!

你看,依恋的质量对于我们的影响是多么深刻


关于婴儿母亲的考察

重点来了:其实,实验还对这些孩子们的父母进行了一些考察。

而对父母的语言表达风格方式的比较发现,这些父母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与他们孩子的反应类型保持高度一致!

那些安全型婴儿的母亲,她们在婴儿哭泣时能很快地抱起孩子,并充满柔情与关怀。


矛盾型婴儿的母亲,虽然在口头上或身体上会对孩子表示拒绝,但她们就是对于婴儿发出的信号不敏感。

比如,孩子笑,她们在表现是平静的,孩子哭,她们仍是平静的,好像无论孩子如何,她们总是一个样,孩子在母亲那里得不到一个恰当的镜映。


回避型婴儿的妈妈呢,她们会主动拒绝婴儿想要联接于她的请求。

甚至,在婴儿表现很悲伤的时候,这些母亲们会表现出退缩,比如抑制自己的情绪表达,不喜欢与孩子身体上的接触。

就算是有身体接触时,动作也是粗鲁唐突的。


嘿,你家的孩子由谁带?

抚养的重点在沟通

你看,孩子由谁带并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

也不全然是我们想像中的那个答案:孩子应该由我们自己带才是最好的。


可以这么理解:孩子良好的依恋关系的获得,取决于TA与看护者的沟通质量!

孩子是否在与你的互动中得到了较好的回应,内心是否经常受到你的鼓舞,才是至关重要的。


从遗传学上,人类进化的角度来说,孩子最需要的仍是妈妈的怀抱。

但,如果这个怀抱不够热情,不够接纳,那么,孩子长大后也倾向于发展成为回避的,冷漠的,不愿意真实面对亲密关系的成年人。


因此,不管是妈妈,还是其它家人,或是阿姨陪在孩子身边,我们需要关注的是:

这位看护者是否可以真正与孩子沟通?

他是否可以意会到孩子的表达?

他是如何回应孩子的?

看护者本身是否可以自如表达情感?

是否情绪平和?是否爱孩子?是否愿意带孩子?


嘿,你家的孩子由谁带?


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需要他开始探索的全新世界,谁将引领他的探索?

除了他本身具备的潜能外,那位陪伴他左右的看护者则是重中之重。

这个世界在孩子的眼中是个什么样子的,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看护者如何将这个世界反馈给孩子。

你如何向孩子解释这个世界,对于孩子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通俗一点,看护者就像孩子的一面镜子

孩子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看到看护者,看到自己与他人关系,看到这个世界…..

这面镜子是否明亮清晰,是否客观温和,都将影响到孩子如何构筑自己的内部世界。


而这个内部世界,将是他成年后行为的基石。

不能说这块基石终将会牢固至悍然不动,但,要撬动它,也是需要花费一番力气的。

如若要在孩子成年后再来翻修这块基石,不如,在他们婴幼儿阶段就做好他们成长的背景,做好孩子的镜子。

让孩子看到那些可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因子,比如:自信,乐观,友好,善良……


给到孩子一个好的养育背景

怎么给到孩子一个较好的养育背景呢?

答案可能与此有关:你用心的养育,你对孩子专情的态度,你对自己接纳的态度。 

如果终日陪在孩子身边的是他人而不是你,也请身为妈妈的你努力帮孩子选择好这块背景。

想到孩子将会在这个背景下每天过完8小时或很长的时间,我想,你的慎重程度就算是乘上100倍,也不会为过。


好了,你家的娃娃由谁带,你有答案了吗?